诸暨日报健康坐堂 /

科学实用的睡眠健康指南

作者:何金颖 发布时间:2025年4月3日 浏览次数:119 来源:宣传统战科

睡眠是人类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生理需求,就像呼吸、饮食一样重要。现代社会中,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越来越多的人面临睡眠问题。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约有27%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

睡眠并非简单的“关机”状态,而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科学研究发现,睡眠由多个周期组成,每个周期约90分钟,包括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和快速眼动睡眠(REM)两个阶段。NREM睡眠又分为浅睡眠和深睡眠,其中深睡眠对体力恢复最为重要,而REM睡眠则与记忆巩固、情绪调节密切相关。

睡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身体修复:在深睡眠阶段,生长激素分泌达到高峰,促进组织修复和细胞再生。

大脑清理:睡眠时脑脊液流动加快,帮助清除大脑代谢废物。

记忆巩固:REM睡眠将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免疫调节:充足睡眠可增强免疫力,研究表明,睡眠不足者接种疫苗后抗体反应降低50%。

情绪管理:睡眠不足会引发杏仁核过度活跃,从而使人更易感到焦虑和抑郁。

各年龄段睡眠需求详解

婴幼儿(0-3岁):新生儿每天需要14-17小时睡眠,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减少。睡眠对大脑发育至关重要,REM睡眠占比高达50%(成人仅20%)。建议建立固定的睡前程序,如洗澡、抚触、讲故事等。

儿童(3-12岁):推荐每天睡9-12小时。此阶段睡眠不足会影响身高发育(生长激素70%在深睡眠时分泌)和认知能力。美国儿科学会建议小学生最晚21点前入睡。

青少年(13-18岁):由于生物钟延迟,青少年普遍存在“晚睡晚起”倾向。建议保证8-10小时睡眠,睡前1小时避免使用电子设备,因为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

成年人(18-60岁):7-9小时是最佳睡眠时长。研究发现,长期睡眠不足6小时的人群,肥胖风险增加30%,糖尿病风险增加40%。建议保持规律作息,周末补觉不要超过2小时,以免打乱生物钟。

老年人(60岁以上):睡眠时间减少至6-7小时属正常现象,但深度睡眠减少可能导致白天困倦。建议午睡不超过30分钟,多晒太阳以调节褪黑素的分泌。

五种睡眠障碍的识别与应对

失眠症:表现为入睡困难(超过30分钟)、易醒、早醒等。认知行为疗法(CBT-I)是首选治疗方法,比安眠药更安全有效。

睡眠呼吸暂停:表现为响亮鼾声、呼吸暂停。肥胖人群发病率高达40%,可能引发高血压、心脏病。建议侧卧睡眠、减重,严重者需使用呼吸机。

不宁腿综合征:睡前腿部不适感,影响入睡。可能与缺铁有关,建议检查铁蛋白水平。

昼夜节律紊乱:常见于倒班工作者。可尝试光线疗法:早晨接受强光照射,晚间佩戴防蓝光眼镜。

孕期失眠:孕晚期60%孕妇存在失眠。建议左侧卧位,使用孕妇枕支撑腹部,睡前适当补钙镁可缓解腿抽筋。

提升睡眠质量的3大实用技巧

环境优化

保持卧室温度18-22℃;使用遮光窗帘(光照强度<10lux);选择硬度适中的床垫(BMI高者选偏硬款)。

行为调整

建立“睡眠锚点”:每天固定起床时间;午后避免咖啡因(半衰期约5小时);晚餐不过饱,睡前2小时禁食。

放松训练

4-7-8呼吸法:吸气4秒后屏息7秒再呼气8秒

渐进式肌肉放松:从头到脚逐个部位收紧-放松

冥想练习:专注呼吸,每次10分钟

何时需要就医

当出现失眠持续超过1个月、白天严重嗜睡(Epworth量表评分>10)、睡眠中出现异常行为(如梦游、尖叫)、疑似呼吸暂停(伴侣观察到呼吸暂停)等情况,建议咨询睡眠专科。

专业诊断可能包括多导睡眠监测(PSG)、体动记录仪等检查。治疗手段除药物外,还包括经颅磁刺激(TMS)、生物反馈等非药物疗法。

如果睡眠问题已影响到健康和日常的工作生活,建议及时到医院的相关专科进行咨询。不同睡眠障碍需采取不同的治疗手段,各类睡眠障碍都是可以治疗和改善的。不同睡眠障碍的致病原因、发病机制等各不相同,需采用不同的治疗手段。可通过调整饮食、运动和作息,改善睡眠环境,调节心理压力以及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等治疗手段,促进形成健康睡眠。中医治疗睡眠障碍的方法很多,如中药汤剂、中成药、中药膏方、中药茶饮、针灸、推拿按摩、耳穴治疗、芳香疗法、五行音乐疗法以及饮食调理、情志调节、导引疗法等,需根据患者的具体证候辨证施治。

优质睡眠是健康的基石。正如著名睡眠科学家Matthew Walker所言:“睡眠不是生活的奢侈品,而是生命的必需品。”改善睡眠需要耐心和坚持,从今晚开始,不妨尝试关闭电子设备,调暗灯光,给自己一个高质量的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