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教育 - 健康科普

聚焦体重管理 | 这些减重误区一定要避开!

作者:黄芳整理 发布时间:2025年4月1日 浏览次数:137 来源:健康诸暨

在现代生活中,便利与健康危机并存。外卖平台让高油盐糖食品触手可及,电梯代步、久坐不动成了许多人的日常状态。这种“吃动失衡”的生活模式,致使我国肥胖率急剧攀升。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显示,我国成年人超重和肥胖比例已超50%。 

这一严峻形势已引起国家高度重视。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卫健委明确将体重管理纳入健康中国行动重点,“体重管理”成为热词迅速登上热搜,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不少网友调侃:“原来我的体重已经惊动国家了!”

说到减肥,大家都不陌生。如今网络上各种“速成法”“偏方”泛滥,让很多人陷入减肥误区,甚至危害到身体健康。下面就为大家揭秘常见的减肥误区,助你科学管理体重。

[误区一] 只盯秤上数字

很多人开启减肥大业后,满心满眼就只盯着体重秤上那点儿数字的起伏,仿佛它就是衡量减肥成果的唯一铁律。

每天数次站到秤上,体重降了就欢呼雀跃,升了则垂头丧气,却压根没意识到,还有其他更关键、更能反映健康状况与减肥成效的指标被抛在了脑后 。

科学建议:

我们真正该留意的是BMI值和腰围。

BMI值:算法很简单,BMI=体重(kg)/身高的平方(m2),其中18.5≤BMI≤24为正常,24≤BMI<28为超重,BMI≥28为肥胖。

腰围:腰围的测量并不难但常常被大家忽视,其中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就是中心性肥胖,是引起高血压、高血脂等等慢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潜在危险因素。

所以啊,大家不要只会称重啦,赶紧算一算、量一量自己超标了没有!

[误区二] “修仙式”节食

不少人觉得“吃得少就能瘦得快”,于是疯狂减少能量摄入,盲目尝试“16+8”减肥法、液断法、过午不食等极端节食方式。

但这种做法会使机体基础代谢率下降,肌肉流失,严重的还会导致营养不良。而且,长期压抑食欲极易引发报复性进食,陷入“节食 - 暴瘦 - 复胖”的恶性循环。

科学建议:

和油炸食物、烧烤、甜品、面包say byebye!多吃高纤维食物,如蔬菜、杂粮,延长饱腹感。

三餐能量合理分配,早中晚比例为3:4:3,每日能量“缺口”(每日消耗能量>摄入能量)控制在300-500大卡。

[误区三] 玄学局部瘦身

“每天5分钟瘦小腿”“7天练出马甲线”......这类宣传利用了大众对局部减脂的幻想。

实际上,脂肪消耗是全身性的,无法定向减少某一部位脂肪,局部训练如卷腹,只能强化肌肉,无法直接消除覆盖其上的脂肪。

科学建议:

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相结合来降低体脂率,可以采用“高低强度间歇运动”,如HIIT,打破身体适应性,提高代谢率,注意运动前后拉伸放松。

科学运动贵在坚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建议每周至少完成150分钟中等及以上强度有氧运动及2-3次抗阻运动。

不要忘了运动后要补充充足的水分和适量蛋白质,避免奖励性摄入高糖高油食物,如果运动的同时忽视饮食控制,能量的摄入>消耗,减肥也会适得其反。

[误区四] 妖魔化碳水和脂肪

近年来,低碳水化合物饮食被过度神化为“减肥利器”,很多减肥人士更是“谈脂色变”,碳水和脂肪是人体必须的营养素,也是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长期或极端减少碳水和脂肪摄入可能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

碳水摄入不足会使大脑功能受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能量代谢紊乱、肌肉流失、疲劳等等,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女生还会出现“姨妈出走”。

科学建议:

每天的膳食应合理组合和搭配,平衡膳食模式中碳水化合物占膳食总能量的50%-60%,蛋白质占15%-20%,脂肪占20%-30%。

选择优质来源的碳水和脂肪,用杂粮和谷薯类代替精制米面,拒绝反式脂肪和过度加工脂肪。

[误区五] 迷信减肥神药

减肥药的本质是“以健康为代价换取短暂体重下降”,长期服用减肥药会加重肝肾负担,干扰内分泌系统,且长期腹泻和抑制食欲会导致机体蛋白质、维生素缺乏,引起营养不良和免疫力低下。不仅如此,过度依赖药物还会影响到我们的精神心理健康。

科学建议:

认清现实,没有“躺着变瘦”的神药,减肥的核心永远都是控制饮食和科学运动,必要的时候可以前往正规医院内分泌科或营养科就诊,制定个性化干预措施。

科学的体重管理已不再是个别人的塑形需求,而是关乎全民健康的重要课题,需要我们在享受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掌握能量摄入与消耗的平衡智慧。减肥不是冲刺赛,而是生活方式的调整。让我们一起走出减肥盲区,享“瘦”健康,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