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 /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教育 - 中医养生

春季养阳,这6种方法别错过

作者:黄芳整理 发布时间:2025年3月17日 浏览次数:139 来源:老年健康报

中医认为,春夏养阳。《黄帝内经》指出:“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人体阳气具有温养全身组织、维护脏腑功能、抗御外邪侵袭、维持阴阳平衡等作用。正所谓“阳气不足百病生”。养阳是春季养生的关键一环,以下六种方法可以帮助大家在这个季节轻松养阳。

饮食助阳

春季,大家要少吃损伤脾胃阳气的生冷寒凉食物,饮食宜清淡,可多喝温开水,适当吃一些温补食物,如羊肉、牛肉、韭菜、芹菜、葱、姜、蒜、肉桂、红枣、桂圆等,以促进体内阳气恢复。阳虚症状明显、反复感冒、体质较差者,可以通过食疗的方式补充体内阳气,如山药粥、红枣粥、枸杞猪腰粥、生姜羊肉汤、黄芪猪肚汤等。

此外,可以多吃应季时令蔬菜,如韭菜、菠菜、豆芽等,不仅能起到补充阳气的作用,还有助于养肝。

睡眠养阳

睡眠是养阳的好方法。中医讲究“天人合一”,春季在五行中属木,肝在五行中也属木,春季养肝正当时,应作息规律、不熬夜、睡好子午觉。子时(23时至1时)是阴阳交替、阳气初生的时间。保证这段时间的睡眠,对促进机体阳气生发十分重要。午时心经“值班”,此时休息,心阳得以濡养,就能面色红润有光泽、神采奕奕、思维敏捷。

情志养阳

肝主疏泄,喜调达,具有调畅人体情志、气机等作用。春季阳气升发,肝气旺盛,易导致肝火上炎,使人出现头痛、眼红、口苦等症状。从情志养生的角度来说,春季要保持心情舒畅,切忌大喜大悲,尽量避免情绪波动,不宜发怒。

此外,随气温升高,心气亢奋,可能出现心悸、失眠、多梦等症状,应尽量保持心态平和,可适当饮用具有清心安神作用的茶饮,如酸枣仁茶、菊花茶等;多听音乐、参加社交活动,调节心理压力,放松心情。

运动生阳

中医认为,“动则生阳”,适度运动有利于阳气的产生。人们要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广步于庭,以顺应春天勃勃生机,从而使气血畅达、骨正筋柔。建议选择柔和、舒缓、慢节奏的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瑜伽等,有助于调节呼吸,平衡阴阳,和缓肝气,达到舒筋健骨、畅通气血之目的。注意不要盲目追求运动量,避免大汗淋漓,以免耗伤阳气。

保暖护阳

春季风气盛,人体肺气虚,易引起呼吸道感染,出现咳嗽、咽痛、鼻塞等症状。此外,人们还要注意提防“倒春寒”,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穿衣可下厚上薄,注意下肢保暖。

俗话说:“春天洗脚,升阳固脱。”每晚可用热水浴足,亦可取艾叶30克、干姜(或生姜)30克、红花15克、花椒15克煮水浴足,同时按摩揉足底涌泉穴,起到通络祛寒、补肾壮阳的功效。在阳光充足时晒背也有利于补充阳气。

固肾壮阳

春季,中老年人应注意保护肾阳,避免过度劳累,注意控制房事频率。可经常做拍背、揉腰眼、鸣天鼓、叩齿、吞津等动作,增强肝肾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