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用药 /权威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教育 - 合理用药

二甲双胍剂型的演变与发展

作者:临床药学室整理 发布时间:2025年1月16日 浏览次数:298 来源:中华糖尿病杂志

二甲双胍主要分为速释型(普通型)、缓释型和肠溶型,每种剂型都有片剂和胶囊两种形式。普通片在胃内崩解释放,而肠溶片在小肠崩解释放,缓释片则在胃肠道内缓慢释放。

普通片:二甲双胍进入胃肠道后迅速溶解释放,可能会对胃肠道黏膜造成短时间内的大量药物刺激。

肠溶片:药物外层包裹了一层不溶解的外衣,药物在胃内不溶解,直到到达小肠后才会溶解吸收,因此对胃的刺激较小。用法与普通片相似,建议餐前半小时口服。与缓释片一样,肠溶片不应掰开、碾碎或咀嚼后服用。

缓释片:通常每日一次,随晚餐服用,且不得掰开、碾碎或咀嚼。二甲双胍缓释片有多个种类,其中包括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I型、II型、III型、IV型)。

从二甲双胍缓释片结构来看,一代二甲双胍缓释片的设计采用了“骨架”技术,简单来说,就是药片的外层有一个特殊的凝胶骨架,骨架由一种叫做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的物质组成。这种物质遇到水后,会形成一个像海绵一样的结构,控制药物在体内的释放速度。不过,这种设计也有一些问题。首先,药物释放的速度不是很均匀,可能刚开始释放得比较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释放量会减少。其次,这种设计没有很好地解决药物容易快速释放(突释)的问题,也不能有效防止药物在某些时间段内释放过多。

二代和三代二甲双胍缓释片的设计使用了一种叫做“渗透泵技术”的方法。药片的外面有一层特殊的包衣,这层包衣是不溶的。药物通过外层包衣上的小孔慢慢释放出来。这个过程是通过控制包衣的厚度、孔的大小和数量,以及药片内部和外部的压力差来调节的。这种设计的好处是,药物释放的速度比较稳定,几乎是匀速释放(也叫零级释放),这样药物在体内的浓度保持平稳,能够持续地发挥降糖效果,而且作用时间比较长。这种技术解决了药物不稳定释放的问题,使得药物的效果更加持久和均衡。

第四代二甲双胍缓释片在原来缓释技术的基础上,加入了一种叫做“胃漂浮技术”的新方法。药片的外面包裹了一层特殊的材料,使得药片的密度小于胃液的密度,药片在胃里吸水膨胀后,就会在胃里漂浮,而不是直接下到肠道。这样,药片会在胃里停留10到15小时(大约13小时),药物会慢慢释放,直到几乎完全释放完后,药片会变形并进入肠道。这种设计能够使药物释放得更加平稳,避免了药物吸收的波动,也解决了二甲双胍“窄窗吸收”的问题(即药物只能在很小的范围内被吸收)。相比于传统的二甲双胍速释片,第四代缓释片不仅让药物的释放更平稳,而且能更好地被身体吸收,从而提高了药物的效果,并减少了可能的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饶翀,崔丽梅,肖新华.二甲双胍胃肠道不良反应及其新型缓释制剂的临床应用[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4,16(07):827-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