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暨日报健康坐堂 /

老年人怎样运动更科学?

作者:刘铃佳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21日 浏览次数:188 来源:肿瘤、脑外科

      老年人若想保养好身体,不仅需要在饮食上加以调养,还需要通过运动来锻炼身体,提高身体机能,以更好地对抗疾病。但老年人在锻炼过程中也有不少注意事项,如要坚持循序渐进,把握好运动强度、运动时间等。

  劳动不能代替体育锻炼


  虽然劳动和体育锻炼都是体力活动,但两者并不能等同。首先,体力劳动是某个或几个肢体环节(肌肉群)不断重复的单调运动,如割稻子、麦子等就是长期弯腰动作。相比之下,科学的体育锻炼能促进全身各环节与肌肉群全面、均衡发展。其次,长时间、机械重复的体力劳动运动强度不够,同时会让人产生疲劳和厌倦感,而体育锻炼会使人变得愉悦,富有朝气。最后,劳动并不能满足人的社交需求,而体育运动可以通过促进群体间的积极互动,满足个体的社交需求。

  锻炼动作不宜突然过大


  老年人如果运动时动作幅度过大、强度过高或者负荷总量偏大,都容易造成运动损伤。此外,许多老年人会过度自信,认为自己可以跑得和以前一样快、跳得一样高,而在证明自己宝刀未老的同时,往往会发生运动损伤。参与运动之前应该挑选合适的运动装备,做好准备运动,选择适合的项目,如快走、慢跑、太极拳、游泳、乒乓、舞蹈等,注意运动量的控制,以及器材、场地、环境、时间、天气的选择。

  慢性病患者宜尽早进行锻炼


  关节炎、高血压等慢性病是可控而不可治愈的,因此慢性病患者等到彻底康复后再进行体育锻炼是不对的,应该尽早通过体育锻炼控制病情。

  运动负荷强度和量的监控要做到主客观相结合。如果每次运动时感到发热、微微出汗,运动后心胸舒畅、精神愉快、轻度疲劳、食欲及睡眠较好、脉搏稳定、血压正常,说明运动量适宜,身体状况良好,可继续运动。如果运动后出现头痛、胸闷、心跳不适、食欲缺乏、睡眠不佳及明显的疲劳、厌倦现象,说明运动量过大,应及时调整或暂时停止一段时间。

  老年人应该根据自己的病情选择适合的运动。比如,重度高血压患者不能进行举重训练,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不宜跳绳。此外,老年人锻炼时可以利用运动时的心率来控制运动量。运动的适宜心率一般为170减去年龄,可以通过运动手环进行心率监控。

  把握适度运动量


  运动不及和运动过量都会损害健康。传统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指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针对老年人在运动时存在的误区,一些较发达城市专门开展了老年体适能科学运动。即根据老人的年龄、身体状况、基础疾病等,给予专业、科学、有效的运动建议,为老人量身定制体适能锻炼项目。不管哪种运动项目,都有一个简单有效的评判标准,即运动以身体微微出汗为度,第二天不感到疲惫为佳。过度运动也会对身体机能造成负面影响。

  调动积极的心态


  老年人在运动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心态、环境和饮食。在运动中一定要调动积极的心态,保持心情愉悦、张弛有度。在这种状态下运动能适度增快心率、增加血流、兴奋神经、平衡内分泌,从而促进身心健康。

  运动时最好温度适宜,避免在过冷过热的环境中进行。寒冷的天气会对心血管系统造成压力和负担,使人出现血压明显增高,心跳明显加快的情况。因此,老年人不要起太早到外界环境中运动,最好等到太阳升起后再出门锻炼。运动时不能过饱或过饥。过饱易造成胃肠功能紊乱,引起恶心、呕吐、腹泻。过饥则身体动能不足,易使身体透支。糖尿病患者需特别注意,运动时要警惕低血糖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