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所致手足综合征的用药及健康教育
手足综合征(Hand-Foot Syndrome, HFS)又称为掌跖红斑综合征、布格道夫反应,是以掌跖部感觉丧失及红斑为主的特异性皮肤综合征,表现为手足色素沉着、红斑、肿胀,严重者出现脱屑、水疱、溃疡和剧烈疼痛,影响日常生活。
一、易引起手足综合症的药物
化疗药:卡培他滨、脂质体阿霉素、阿糖胞苷 多西紫杉醇、长春瑞滨、持续输注阿霉素、吉西他滨等;
靶向药物:索尼替尼(索坦)、索拉菲尼(多吉美)、伊马替尼(格列卫)、厄洛替尼(特罗凯)。
二、手足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HFS好发于手掌、足底、皮肤受摩擦的部位。手掌通常是首先累及的部位,多见于鱼际、小鱼际、指腹和指侧。最初表现为感觉迟钝和刺痛,3~4天后病情进展,出现烧灼样疼痛,皮肤红斑。在肤色比较深的病人,也可以仅表现为局部的色素沉着。进一步发展可出现水疱和皮肤脱屑(小片或大片皮肤掀起)、蜕皮,或手指皮肤切指样皮损,或指纹淡化。如果局部渗出、甚至溃烂,可能继发感染,引起极度疼痛和功能障碍。HFS的发生具有药物特异性,和剂量依赖特点。通常在化疗药物使用后2天到3周后出现,最晚的也可以在用药10个月后才出现。病程多为自限性,在停药后1~5周可逐渐缓解。
三、手足综合征的临床分级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HFS分为4级。
1级:手和脚感觉迟钝、感觉异常或刺痛感;
2级:持物和走路时不舒适、无痛肿胀或红斑;
3级:疼痛的红斑,手掌和脚底水肿,甲周红斑和肿胀;
4级:脱皮、溃烂、起疱及剧烈疼痛。
四、手足综合征的处理方法
治疗HFS药物主要有保湿剂与抗角化药物、止痛药物、抗溃疡类药物、维生素类药物、糖皮质激素、抗生素等。
此外,HFS者尽可能避免手足局部摩擦;注意保暖, 温水洗浴, 避免冷水刺激;避免重体力劳动和日光暴晒;饮食清淡, 避免食用辛辣刺激食物。具体预防办法:
1.经常在手、足部位使用保湿软膏;
2.避免皮肤刺激(如香水、酒精、强力清洁剂);
3.睡觉时穿戴棉布袜子或手套以增强软膏的吸收;
4.避免穿过紧、刺激或不合身的衣服和鞋子;
5.避免使用创可贴或其他类型的粘性绷带;
6.避免重复性活动或长期保持单一姿势;
7.尽可能减少皮肤覆盖以尽量减少排汗;
8.用毛巾轻拍使皮肤干燥(不要揉搓);
9.避免承受极端的温度、压力、摩擦或强光照射;
10.避免从事机械的、有压力的体力工作等。
五、停药或者减量
HFS 是剂量依赖性毒性反应, 其发生与化疗药物剂量呈正相关。临床上, 当患者出现Ⅱ级及以上症状时, 应考虑停止化疗或减量化疗药物。在实际临床治疗过程中, 用药剂量应根据患者生活状态、实验室指标进行调整, 以达到适应患者个体化需求。
六、患者教育及预防
教育患者识别早期症状及体征,及时准确报告相关信息,医生需在患者初次用药前进行宣教,指导患者做好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