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花鉴别
金银花始载于《名医别录》被列为上品。李时珍记载“花初开者蕊瓣俱色白,经两三日则色变,新旧相参,黄白相映,故呼金银花”。 《中国药典》中记载金银花为忍冬科忍冬属植物忍冬及同属植物干燥花蕾或初开的花。因其秋末老叶枯落时,叶腋间已萌新绿,凌冬不凋,故名“忍冬”,又称银花、双花、二宝花。然,在2005年之前,“金银花”的基源还包括忍冬科植物灰毡毛忍冬、红腺忍冬、华南忍冬或黄褐毛忍冬的花蕾或带出开的花,即山银花。 山银花一直作为金银花药用,自2005年版《中国药典》以后,才明确将金银花与山银花分开收载,两者的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相似。形状上,金银花呈棒状,上粗下细,略弯曲,长2-3cm,表面黄白色或绿白色,而山银花的直径略小,上下部变化不大,颜色比金银花的颜色深一些,其色墨绿可能带一些紫;大小上,金银花的花朵较山银花大一些,花蕾要比山银花更加饱满一些;气味上,金银花气味比较清香,而山银花气味稍沉着;质地上,金银花的花蕾绒毛比较多,摸起来很软有弹性,山银花的花蕾手感较硬,绒毛较少。《神农本草经》载:“金银花性寒味甘,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化瘀之作用,主治外感风热、瘟病初起、疮疡疔毒、红肿热痛、便脓血”等。山银花、金银花在药性、归经和功效等方面极为相似,现代研究中,两者含量和药理作用稍有不同,较金银花而言,山银花绿原酸含量更多、皂苷成分致敏;而金银花含木犀草苷,解热抗炎作用更好,皂苷成分不致敏。 金银花有极高的药用价值。新冠疫情期间一药难求的中成药连花清瘟,其主药即为金银花,湖南省新冠预防方的组方中也有金银花这一味中药,可见其清热解毒之功;将金银花煮成药膏或制成药酒,也可用于外敷,帮助缓解感冒引起的肌肤不适。此外,金银花为药食两用中药,药性较为平和,清代《费县志》中记载:“花有黄白故名金银花,从前间有之,不过采以代茶,至嘉庆初,商旅贩往他处。”可见金银花在古代已经被作为茶品贩卖了。而金银花甘寒清热不伤胃,芳香透达可祛邪,故可代茶饮用,防病保健。平日挑选购买金银花时,需注意外观整齐、没有杂质、表面不会出现破损或是虫蛀、颜色青白的金银花为上品;或闻味,优品金银花会有一种浓浓的芳香味,味道自然,而劣质的或是掺假的,闻起来感觉味道浓烈,但是不自然,有时还会感觉有点刺鼻;或轻握,优质金银花有一定硬度,而劣品握着会有破碎的现象,或是翻动时会有杂质沉底。 金银花虽为良药,但其性寒,适合体质平和或体质内热者服用;脾胃虚寒及气虚疮疡脓液清稀、属阴证的人群忌用。愿病人谨遵医嘱,不盲目自用、滥用金银花,让其在治疗疾病的道路上精准发力,成为健康的助力而非负担。而作为医师,肩负着守护生命健康的神圣使命,更应精进金银花鉴定的专业学习,不断提升自身鉴别能力,于纷繁复杂的药源中准确甄别金银花的品质与真伪,以扎实的专业知识与严谨的医疗态度,为患者开具最适宜的药方,铺就健康之路。如此,方能使金银花在医药领域熠熠生辉,医患携手共促中医中药事业蓬勃发展,让传统医学的智慧惠及更多有需要的人,在健康中国的伟大征程中留下坚实而温暖的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