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抑郁患者驱走“阴霾”,建议这样做
抑郁症并非简单的情绪低落,而是一种复杂的情绪状态,可能由遗传、生物化学失衡、环境压力、个人经历等因素引起。如果出现睡眠和饮食习惯改变、持续感到悲伤、注意力难以集中等情况,应警惕抑郁症。
2024年10月10日是第33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活动主题是“共建共治共享,同心健心安心”。除了身体,我们更要注重对心灵的呵护。
可防可治的“情绪感冒”
抑郁症,常被大家称为“情绪感冒”,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数据显示,女性患抑郁症的风险高于男性,失业者患抑郁症的风险高于就业者,分居、丧偶或离婚者患抑郁症的风险高于已婚或同居者。
抑郁症只是精神系统的常见疾病,且是可防可治的。通过科学的治疗,多数抑郁症患者能过上正常的生活。
合理用药,患者家属很关键
治疗抑郁症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调整生活方式。
抗抑郁药物可以帮助患者调节大脑中的化学物质,从而改善情绪。每一个抑郁症患者的具体情况都不同,医生会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体质,以及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制订个性化的用药方案。患者和家属应充分信任医生,并遵医嘱用药。
在用药期间,患者应定期进行体检和药物浓度检测,如果出现不适症状,要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用药方案。千万不要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这样做不仅会影响药物疗效,还可能引发严重的健康问题。
愿意接受药物治疗的抑郁症患者,说明他们接受了患病事实,也愿意积极治疗,这是非常值得鼓励的。
但在临床上,常常会遇到过量服药的患者,这会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患者家属从以下几个细节积极配合:
分剂量包装 使用药盒或药瓶,将药物进行分装,使患者每次只能拿到当天的药量,减少其接触大量药物的机会。
固定服药时间 这是确保患者按时、按量服药的关键。家属帮助患者养成规律的服药习惯,不仅有助于患者记住服药时间,也方便家属进行监督。
监督服药 在患者服药时,家属最好在场,确保其遵医嘱用药。如此,也可以防止患者因情绪波动,做出不理智的服药决定。
科学存放药物 应将药物存放在干燥、阴凉,且远离患者、儿童、宠物的地方。
定期检查余量 这样做可以确保患者没有过量服用药物。如果家属发现药物消耗速度异常,应立即与医生联系,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心灵抚慰,帮患者重拾自信心
温馨的家庭氛围是防治抑郁症的重要因素。
家属应给予患者更多的理解和包容,接纳其当前的状态,帮助他们树立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家庭的温暖不仅能够满足患者的情感需求,还能促进他们康复。另外,家属应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这样做不仅能够帮助患者释放内心的压力,还能增强他们的自我价值感。
抑郁症患者常常会出现自卑感,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怀疑。家属可以帮助患者进行自我调适,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在日常生活中,家属不要随时随地、毫无依据地表扬患者,这往往会适得其反,失去患者的信任。正确的做法是:密切关注患者的情况,当他们取得进步时,就事论事、及时鼓励。这样做能够增强患者的自我效能感,激励他们继续努力。
此外,家属可以通过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提供实用的建议等方式,帮助患者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并鼓励其参加一些小型团体活动,如看电影、喝咖啡、参观博物馆等,这类活动能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和孤立感。
部分抑郁症患者常常感到自卑、自责、内疚,对生活失去信心,甚至企图自杀。因此,家属应密切关注患者,尤其注意是否有以下情况:患者的行为、态度与过去相比有异样;无缘无故向亲友赠送纪念品,处理财产和债务,为很久以前的事向他人道歉;疾病虽好转,但仍对能否根治深表担忧;对自己的疾病感到羞耻等。一旦发现这些提示病情加重的信号,要及时送患者就医。
在日常生活中,家属应保持乐观,为患者树立榜样,以免将自己的坏情绪“传染”给患者。
多管齐下,让患者拥有舒适生活
在治疗过程中,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共同促进患者的康复。药物治疗为心理治疗提供了稳定的生理基础,使患者配合治疗;心理治疗增强了患者对药物治疗的接受度,提高其依从性。
除了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调整生活方式也很重要。适当运动可以调节患者的情绪、改善睡眠,使经络通畅、气血调和,从而增强体质、提高自主神经的调节能力。
患者应戒烟酒,少喝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料,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牛奶、豆浆、鸡蛋等。每日补充含钙丰富的食物,有利于稳定情绪。
需要强调的是,尽管抑郁症的治疗过程比较漫长,但它并非不治之症。被治愈的抑郁症患者,不仅可以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而且在遇到挫折时,经历过低谷的他们,有时会比普通人更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