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膳食,除了强“身”,还能健“心”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
由此可见,身体和心理是紧密依存的两个方面。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使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反之则会降低或破坏某种功能而引起疾病。
饮食与情绪联系密切,通过选择健康的食物,不仅可以促进身体健康,还能对我们的心理状态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饮食对情绪的积极影响
1.抗抑郁和缓解焦虑
研究表明,鲑鱼、鲭鱼等深海鱼类和坚果种子类等食物,富含Omega-3脂肪酸,特别是DHA(二十二碳六烯酸),这类食物有助于缓解抑郁和焦虑情绪。
此外,有文献报道,发酵食品(如酸奶,奶酪等)中的功能性微生物(益生菌),有助于维持肠道健康,促进脑肠轴稳定,对抑郁症和焦虑症可能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2.缓解压力 提升心情
色氨酸可以在体内被代谢为血清素,血清素是一种神经递质,对于调控情绪、食欲、睡眠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因此,适量的色氨酸对于神经保护、提升心情、缓解压力有显著效果。富含色氨酸的食物有鸡肉、金枪鱼、香蕉和牛奶等。
此外,绿茶也有舒缓压力、提升心情的作用。绿茶中富含的L-茶氨酸被认为具有缓解压力、改善情绪等积极作用,也有助于提高注意力和反应速度。
3.保持情绪稳定
血糖的波动容易导致情绪波动。全谷物食品,比如燕麦、糙米和全麦面包等,富含膳食纤维,有助于保持血糖稳定,能一定程度上避免情绪波动。
二、对情绪产生不利影响的食物
首先是高糖高碳水食品,比如甜点、含糖饮料等。高糖饮食可引起血糖波动、营养不均衡、炎症增加及神经递质失衡,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可能导致情绪不稳定、焦虑和抑郁。
其次是酒精和超加工食品。酒精进入大脑后,会对情绪产生不良影响,导致情绪不稳定和易激惹。长期饮酒者往往会出现情绪波动大、易怒、焦虑、抑郁等症状。
市售即食食品、加工肉类及包装零食等超加工食品通常含多种添加剂和防腐剂,有研究发现,超加工食品的消费量与抑郁焦虑症状高度相关,增加超加工食品的摄入与后续抑郁风险上升呈正相关。
三、如何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选择以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的平衡膳食模式:选择以谷类食物为主的平衡膳食模式,补充膳食纤维,减少糖果、糕点等高糖食物的摄入。在此基础上,做到食物多样,选择包括蔬菜、水果,以及牛奶、鸡肉等富含优质蛋白质的多种食物摄入。
增加Omega-3脂肪酸摄入:多食用深海鱼类、亚麻籽、核桃和葵花籽油等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
保持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摄取富含益生菌的食物,如酸奶等,以促进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健康。
减少酒精摄入,避免过度饮酒:《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儿童青少年、孕妇、乳母以及慢性病患者不应饮酒。成年人如饮酒,一天饮用的酒精量不超过15g。
除了饮食,适量的运动、充足的睡眠和社交活动也是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