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暨日报健康坐堂 /

春捂秋冻 不生杂病 “捂”的正确方式,你知道吗?

作者:谢晓娟 发布时间:2023年2月13日 浏览次数:1358 来源:中内门诊

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意思说春天温度上升也要穿好衣物,以防受到疾病侵袭。那么,究竟要怎么正确地捂呢?

专家表示,“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因为冬天的时候,大家都穿得比较多,加上室内也比较暖和,人体对温度的调节功能就会下降。从中医讲,冬天主收藏,春天主生发,但是,在初春的时候阳气并没有上涨得很旺盛,护卫的功能还没有表现出来,过早地减退衣服确实会引发疾病。而春捂并不是单纯地穿衣防寒,最重要的是要捂对地方才能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此外,春捂应有度,过犹不及。

“捂”对时间

一般情况下,当白昼气温超过15摄氏度且比较稳定时,穿得稍单薄些也不至于感冒或染病。

“捂”对温度

是否“春捂”,必须根据天气而定。一般来说,春季昼夜温差较大,早晚较冷时,可适当“捂”一会儿。

中午气温在10摄氏度以上时可适当减衣;出现“倒春寒”时,要恪守“春捂”之道;暖春到来,即连续几天日最高气温都在20摄氏度以上时,就不能“捂”了。如果两种极端天气交错出现,穿衣、脱衣就该勤一点。

“捂”要有度

“捂”的程度应以自身感觉温暖,又不出汗为宜。

春季,蓄积于体内的阳气外发,若内藏阳气过多,就会化成热邪外攻,诱发鼻腔、牙龈、呼吸道、皮肤等部位出血,以及头晕目眩等症状。

“捂”对重点

头颈有大椎穴和风池穴,是容易风邪直中的地方。乍暖还寒时,不要过早摘掉帽子和围巾,避免遭受风寒侵袭。

寒从脚下生,保护脚特别重要。脚有涌泉穴,脚腕有一个穴位叫三阴交,三条阴经的经脉聚集的地方,寒邪特别容易从三阴交长驱直入,进而可能会导致痛经腹泻或者是腰腿疼等疾病的发生。需注意的是,脚是穴位和筋络的聚集地,加上离心脏较远,血液供应不如其他部位,脂肪层薄所以很难保暖,很容易受到风寒的侵袭,所以一定要注意脚部的保暖。

除了这两个关键的部位,春捂还应该根据自己的体质、不同的基础疾病进行保暖。

预防胃肠道疾病,一定要保护好肚子。肚脐是叫神阙,就是所有神气聚集的地方。还有关元中府这一类的穴位,都围在肚脐的上下。尤其是中老年朋友里面有胃肠功能不好的人群。肚脐受凉后,容易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

腰为肾之“府”,是一身之要。腰的状态越好,人越年轻。腰部保暖不仅可以预防疾病,减少感冒几率;而且更容易帮助阳气的生发。而腰部、腹部正是需要保暖的重中之重。

专家提醒广大市民,在春季,要随时注意气温的变化,随着身体的感受及时增减衣物,根据自身情况对重点部位采取保暖措施,健康地享受春天带来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