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暨日报健康坐堂 /

化验血糖的五大误区

作者:何珏 发布时间:2023年2月27日 浏览次数:1323 来源:宣传统战部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我国糖尿病患者与日俱增,已成为世界上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大家都知道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并发症,及时做好相关检查能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说到其中的抽血化验,大多数人认为,只要做到不吃饭、不喝水、空着肚子抽血就可以了。其实不然,不少人在抽血化验前会做好各种准备,但又会陷入一些误区或者没有准确理解概念。

抽血时间不正确

在门诊,常常会遇见这样一些糖尿病患者。大中午的,匆匆忙忙地来到了医院说:“医生,给我查个空腹血糖,我没吃饭也没喝水”。

空腹是指检查前12-14小时内不能吃饭,就是说一个人前一天晚上正常吃饭,第二天早上八点多到医院抽血就可以了。如果超过时间,往往会因过度饥饿,致使身体的生理变化和代谢活动发生改变,测出来的数值并不准确。所以到医院检查血糖的最佳采血时间为8:00-10:00之间。

不知餐后2小时怎么算

化验血糖时,还有一个项目是要求守时的,就是餐后2小时血糖。这个餐后2小时血糖是以吃第一口饭开始看表计时,2小时后抽血。很多糖尿病患者以为是吃完饭以后看表计时,这样餐后血糖会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所以如果时间计算错误,也不会获得真正的餐后血糖结果。

检查前有意识地节食

有些患者为了得到一个满意的血糖结果,有意识地在检查前节食,这样测得的空腹血糖结果可能比较“理想”,但不能代表平常状态下的真实血糖水平。

因此,在检查的前一天晚上,应像平常一样进餐,并保持良好的睡眠。另外,早晨抽血化验前应避免剧烈运动、抽烟和饮用刺激性饮料(如咖啡等),这样得到的结果才真实可信。

检查前刻意停药

很多糖尿病患者来查血糖,特别是餐后血糖时,会刻意停用平时使用的降糖药物或胰岛素,这是错误的做法。

医生查餐后血糖主要是监测用药后血糖的控制水平,所以查血糖时需按时用药,这样才能根据血糖情况看是否需要对当前使用的降糖药物或胰岛素进行调整。

只有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才需要查看病人没有药品干扰下血糖的水平,才需要不吃药检查餐后血糖。

空腹血糖正常≠没有糖尿病

一般检查的血糖为空腹血糖,很多人看到检验报告上的血糖结果正常就万事大吉了。其实有一部分糖尿病病人空腹血糖一直都是正常的,异常的是餐后血糖。除了查餐后血糖,还可以检查一个“平均血糖”—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反映2-3个月的血糖平均水平,受饮食、情绪等外界因素影响较小,被国际上公认为血糖监控的“金标准”。同时糖化血红蛋白是糖尿病并发症的重要监测指标。糖尿病病人的糖化长期维持在稳定水平有助于降低其并发症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