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 /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教育 - 中医养生

秋燥吃百合

作者:谢晓娟 发布时间:2022年10月17日 浏览次数:3064 来源:

《黄帝内经》用了八个字来描述秋天:“天气以急,地气以明。” 要真正理解《内经》中描述秋天的这句话,我们需要了解清楚中医里的“天气”和“地气”分别是什么。 在我们中国人的认识中,宇宙天地生成之前有一种混沌未分的气,在阴阳二气作用下,清气上浮为天,浊气下沉为地,这就是天地之始。 因此,天就有“天气”,地就有“地气”,而人生活的空间,就被称之为“中气”。“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天地合气,命之曰人”。所以,天地万物,包括人在内,都是“天气”和“地气”相合而产生的。 “天气”这个词我们现在还天天都用,比如天气预报,是我们每个人天天都会接触到的内容。天气预报就是预测每天随时变化的大气状态,我们把刮风、下雨、高温、寒潮等都叫做天气。我们现代人所说的天气,和古人所讲的天气还是不同的。 古人认知宇宙,就是由天、地和我们人所处的天地之间的中间部分构成。 一年当中,天气的变化分为六个阶段,初之气为“厥阴风木”,是大寒后至春分前这段时间,相当于十二月中到二月中。 少阴君火为二之气,是春分后至小满前这段时间,相当于二月中到四月中。 少阳相火为三之气,主由小满后至大暑前,相当于四月中到六月中。 太阴湿土为四之气,主由大暑后至秋分前,相当于六月中到八月中。 阳明燥金为五之气,主由秋分后至小雪前,相当于八月中到十月中。 太阳寒水为终之气,主由小雪后至大寒前,相当于十月中到十二月中。 一年的主气,至此而一周。 而“地气”这个词,我们现在也用。比如说一个人“接地气”,一般就是指政商界高层的显赫人物,广泛超越一般老百姓,但仍然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 而中医里的“地气”,明显就不是这个意思。在中医看来,地不光有土壤、水分,还有“地气”。不要觉得“地气”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其实“地气”我们能真实感受到。 比如现代农业发达了,有了大棚,可以生产反季节的蔬菜。可是你思考过没有,为啥反季节的蔬菜水果总没有应季时产出的蔬菜水果的那个味儿? 这是因为“天地合气”,才能“万物自生”。人类科技再发达,也就能用大棚模拟出反季节的“天气”,但是“地气”还是这个时间段的地气,这样“天地合气”产出的蔬菜瓜果,自然与应季的同品质口味不同啦。 所以,中医说食物和药物都有五味,酸、苦、甘、辛、咸,而这五味也就是秉天地之气形成的。我们可以说,地气主要可以体现在饮食五谷之气中。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 嗌(yì),是咽喉的意思。这句话实际就讲清楚了为什么“天人合一”的道理。我们讲天人合一,其实是“天地人合一”,人是通过肺的呼吸功能,与天气相通,通过饮食吞咽功能,与地气相通。 《内经》说秋天“天气以急”,就是说秋分后至小雪前这段时间,“天气”是阳明燥金之气当令,这时阳气开始收敛,天气肃降,秋风刮过,有急厉的感觉,不再像春风那样和煦。而此时大地不再有长夏时的氤氲润泽之气,变得干燥,变得清明洁净,所以说秋天“地气以明”。 夏天炎热,人身体的毛孔开泄,通过出汗来降低体表的温度,加之夏天空气湿度也高,所以,别看夏天热,但人的体表总是润润的。 秋天天气变凉,人的毛孔就会闭塞,皮肤凑里变得密致,整个人的气机向内收敛,津液不是那么容易就宣发到体表滋润皮肤,加之这时“天气”阳明燥金当令,“地气”也是行燥之气,人就特别容易感受“燥邪”。

  秋燥影响人,最容易出现以下一些症状:

1、 鼻腔干燥,咽喉嗓子干疼,声音沙哑,干咳

肺主呼吸,肺是五脏中唯一直接与外界环境相通的脏。秋天,燥邪直接通过呼吸道侵犯肺。所以,很多人一到了秋天,就感觉鼻腔干燥,咽喉嗓子不适,症状较轻的会出现声音嘶哑,喉咙疼痛,严重的会燥咳连连。

2、 皮肤、毛发干燥

 肺主皮毛,秋燥伤肺,人体的气机也往里收敛,津液不易向外输布,就会出现皮肤干燥、瘙痒甚至皲裂,毛发干燥枯黄。

3、 便秘

秋燥伤肺,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秋燥使人出现大便干结的情况也非常常见。

 秋燥最容易影响三类人:

 第一类就是阴虚有内热的人。这类人平时就津液不足,有内热,加之外界的燥邪影响,这类人就特别容易出现秋燥的表现。 第二类是血虚之人。血液是由津液参与化生的,秋燥影响人的津液不足,当然就会使血液化生无源。津液与血液,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第三类人是气虚之人。因为气虚无力推动气血津液运行,气机收敛无力,所以秋天燥热的时候,气虚的人就会多汗,而天气一转凉,又会倍感干燥。

秋燥使人干咳、嗓子疼、皮肤干、毛发干、便秘……这时候我们就可以用一些养阴的药,来缓解我们身体阴液缺乏而燥的局面。养阴的药非常多,今天给大家特别推荐一个药食同源的养阴药——百合。

百合最大的作用就是养肺阴,润肺止咳。相比沙参、麦冬、天冬、玉竹这些养阴药,百合养肺阴、清肺热、润肺燥的作用不及它们强,但百合养肺阴的同时,还有止咳的作用。在所有养阴药中,同时具有止咳作用的就只有百合。 百合还能养心阴,除心烦,宁心安神治疗失眠。 陈修园在《医学实在易》中载百合可治不寐,取其“朝开暮合”、“朝挺暮垂”,能引阳归阴之意。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记录了一种百合病,就是热病后余热未尽,神思恍惚,烦躁失眠,莫名所苦,这时候就用百合为君药的百合知母汤、百合地黄汤治疗。 对于我们中医爱好者来说,明白百合能治疗阴虚引起的失眠更有实用性。

 现代人由于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阴虚的很多。阴虚的人到了晚上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心阴不足,心火在上面飘着,心神回不来,当然就失眠了。 针对这种阴虚失眠,食用百合就会有很好的疗效。 百合的做法也很简单:把约15克百合干用凉水泡发,到晚上临睡前,用水煮,煮开后再多煮两三分钟,把汤水喝了,并把百合也吃了,再等10分钟后上床睡觉,对于阴虚失眠有很好的调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