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节气养生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自每年2月4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开始。“立”是“开始”之意,《月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
自秦代以来,我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但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虽然随着立春的到来,人们会明显地感觉到白天渐长、太阳也暖和多了,气温、日照、降水也趋于上升和增多,可立春期间的气温却达不到气候学中春季气温的标准——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5日为一候)平均气温为10℃~22℃的时段,因为立春之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最低气温仍在0℃以下,仍会有霜冻出现,少数年份还会有“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景象。在我国南方,往往立春后会出现人们常说的比“干冷”还要冷的“湿冷”天气。
立春期间是由冬寒向春暖过渡的时节,正处于阴退阳长、寒去热来的转折期。此时阳气渐生,而阴寒未尽。由于冷空气的活动,气候多变,温差幅度很大。有时早晨还是旭日东升、春风送暖,傍晚却可能寒流突至、冷气逼人。同时,人的机体经过一个严冬的“蛰伏”,免疫能力和抗寒能力均有明显的下降,此时如衣着单薄,容易感受春寒而染病。所以,自古以来养生都十分强调“春捂”,通俗地说,就是“春不忙减衣”。
民间所谓“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春不减衣,秋不加帽”“春捂秋冻,到老不生病”等养生保健谚语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春捂”既是顺应阳气生发的养生需要,也是预防疾病的自我保健良方。百岁医家孙思邈说:“春天不可薄衣,令人伤寒、霍乱、食不消、头痛。”明代医家汪绮石说:“春防风,又防寒。”如过早脱去棉衣,极易受寒,寒则伤肺,易发生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病。初春时节还是流脑麻疹、腮腺炎等多种传染病的多发季节,这些疾病的发生与细菌、病毒感染有关,但染病后发病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个人的体质和起居调摄。如果能做到不忙脱衣、“春捂”得法,将会减少发病的机会。那么,如何正确地“春捂”呢?《摄生消息论·春季篇》中指出:“春季天气寒暖不一,不可顿去棉衣,老人气弱骨疏体怯,风冷易伤腠理,时备夹衣,温暖易之,一重减一重,不可暴去。”这就是说,棉衣不可早脱去,多备几件夹衣,随天气变化一件件地增减,这是合乎科学道理的。
另外,调查资料还表明,立春时节是流感、脑炎、各种呼吸道疾病、麻疹、猩红热、肺结核的多发季节。为了预防这些疾病的发生,立春时节的养生保健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要注意居室内的环境卫生,保持地面的清洁,经常开窗通风,以保持室内的空气新鲜和阳光充足,减少各种病菌滋生的条件;要加强体育锻炼,清晨起床后散步、慢跑、打拳、做操对身体健康均大有益处,闲暇时可以和朋友结伴去郊游、爬山,以加速机体新陈代谢的进程、提高机体适应气候变化及抵抗疾病的能力。
此外,立春时节正值新春佳节前后,人们的膳食结构多以高脂肪和高蛋白为主,这对大脑和心脏的保健都是不利的,故立春时节要合理地调节饮食结构,应以蔬菜、水果、豆制品等食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