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院新闻 /

这个老伯给医生“送礼”!背后还有这原因

作者:何金颖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22日 浏览次数:3061 来源:宣传统战部

今年,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传承侯春光名医工作站在赵家卫生院落地,每周四下午,侯春光都会到赵家镇巡诊。

侯春光,出生于1963年,大唐街道银杏村人,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从事中医临床近40年,曾获得诸暨市劳动模范、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浙江省名中医等荣誉。 


工作站落地赵家镇

侯春光与赵家镇结缘要从一次义诊说起。

今年年初,我院临床一支部下乡义诊,地点选在赵家镇,侯春光正是其中一员。义诊活动中,他为10多位病人看诊开药,来的都是村里的中老年人,看的病也大多为慢性疾病。

在这次义诊中,侯春光了解到许多人由于地处偏远、行动不便等原因,对于自身的慢性疾病,抱有一种“有医生来就看、没得看就拖着”的态度。在当天的义诊结束后,侯春光与赵家分院的领导交流,有了新的想法。

认真考虑了几天后,侯春光向医院申请,想每周抽出半天时间,轮番到各个村子走走,做中医巡诊工作。在两级医院的支持下,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传承侯春光名医工作站落地赵家镇,每周四下午1点30分准时开诊。考虑到那些行动不便、需要照顾的老年人,他主动提出到村里去巡诊。


老何步行几公里送玉米

老何是侯春光在潘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巡诊的病人。初到潘村,村里人对侯春光并不熟悉,更不知道他是省级名中医。

站长何乃友为侯春光介绍了3个病人,其中60岁的老何曾患小儿麻痹症留下后遗症,因病生活生产能力严重受限。初次就诊时,老何拄着拐杖,行走时跌跌撞撞,时而还要摔倒,腹诊完毕,竟不能独自坐起。

侯春光根据几十年经验开出合适的处方。用药一周后,老何的情况有所好转,从床上起来比以前轻松多了;一个月后,以前用不能完全展开的两只手夹着才能捧起一只碗,现在能用两只手各自单独拿起一只碗;二个月后,老何高兴地告诉侯春光,以前一天要摔倒20多次,现在很少摔倒了。

老何在玉米成熟时,摇摆着身子,步行几公里送来玉米,对侯春光来说,这份礼物珍贵而特殊。


每年接诊上万人次

每周平均休息不到一天

门诊、查房、下乡,侯春光每周平均休息不到一天,每年专家门诊上万号,日门诊数量较大,工作十分忙碌。医者仁心,侯春光开的药方,总体上并不复杂,常常只有几味药,价格不贵,许多病人都是由家人、朋友介绍而来,他们的亲友在侯春光这里看诊有效,口碑就传开了。

近40年来,侯春光深刻认识到,只有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是发展中医的根本途径。

抽空,侯春光还会在微信公众号撰写科普性文章,并多次获得浙江省中医药学会科普作品奖项。他在市老年大学开设的《中医养生学》课程,也深受老年人喜爱。“希望通过我们认真地学习,不断地钻研,勤奋地工作,把我们中医的传承工作做得更好。”侯春光说。


C:\Users\HP-2021\Desktop\微信图片_2021102511363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