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 /
当前位置:首页 - 医院文化 - 中医药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的联系

作者: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21日 浏览次数:10770 来源: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
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的根基和灵魂。“仁和精诚”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其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发展也将直接影响中医学及其医德的发展水平。
一、中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
中医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广大医务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创造出来的一门医学。它具有自身特有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而且,正是运用这种理论的指导和方法的诊疗,才保证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繁衍和健康。并且,从古到今,也为许多国家所重视、引进和应用,甚至许多中医学家也成为世界近代史上有重大影响的科学家,如李时珍。
中医学不仅是中国医疗科学技术的伟大宝库,在发展过程中,也充分吸收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多方面的内容和特点。中医学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温床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中医学在思想、理论、观点,甚至具体内容上,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二、中医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和脊梁
1.中医药有西医药根本无法比拟优势
中医药标本兼治,且有“简、验、便、廉”的特色。
“慢中郎”是对中医的误解。在一般人印象中,诊断和治疗疾病还是要靠西医,只有在某些慢性病、西医没有好办法解决时,可以考虑去看中医,但中医最多也只能辅助西医进行调整,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急性病如感冒、肠炎等,还是西医治疗快,中医疗效慢;急救靠西医,中医不会急救;外伤、骨折、肿瘤等疾病,几乎不会有人想到中医可以治疗。
不同的东西方文化理念,决定了现代医学和中医药的不同医学体系。同是治疗疾病,现代医学的思维方式是“对抗”,直接针对病灶,有菌杀菌,有病毒抗病毒,长了肿瘤切掉等等,强调其科学性和纯客观性。而中医药的思维方式是“平衡”,认为生病是因为人体“偏性”,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不平衡所致,治疗就是校正身体的“偏性”,所谓寒则热之、热则寒之等,以恢复原有的平衡,强调整体观照、辨证施治,强调健康而非疾病。
2.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符号和象征
中医药学术体系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我国最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科学门类,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过不朽的贡献,在现代医学较为发达的今天,仍然在为维护人类健康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中医学经过2000多年的孕育、形成和发展,经过无数医学家的努力,形成诸多学说。就其理论基础而言,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气血学说、经络学说、五运六气学说、病因学说、诊法学说、治则学说、中药性能学说、方剂学说和养生学说。这些学说环环相扣,纵横贯通,从而形成一个庞大、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
在国家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及传统文化的发展水平不同,中医药文化的成就和进步也不同,特别是封建社会几个阶段的发展,更清楚地表明中医药文化的发展不是孤立的。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的关系,有利于中医药文化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