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从实质上看,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论者有诸多看法。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长期发展的思想基础,可以叫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即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形态上的基本特点,充满中华文化之民族性。因此,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起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所以,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还表现为以德育代替宗教的优良传统。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悠久历史的积淀、光荣传统的升华和时代文明的结晶。是一个民族所遵循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所体现的理想信念和性格特征。这就注定民族精神具有浓厚的民族性。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过程中,民族精神植根于本民族数千年绵延不绝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并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优秀文化的催生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中国传统典籍集中了中华民族博大的智慧,内蕴着丰富的民族精神资源。孔子的《论语》、老子的《道德经》,还有《孟子》、《管子》、《周易》、《尚书》、《颜氏家训》等等,都是中华民族的思想宝库,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难怪外国人都对中国文化表示出特有的惊慕和敬仰,以致诺贝尔奖获得者曾集体发布一个宣言,认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需要从中国古代孔子那里寻找智慧。的确如此,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蕴含的思想精华,值得中国人自豪和骄傲。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崇高理想;“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浩然正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情怀,等等;像儒家典籍中的“仁者爱人”、“言而有信”、“见贤思齐”、“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等,这些仍然是中华民族精神十分珍贵的资源。素以勤劳、勇敢、智慧著称于世的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吃苦耐劳、矢志不渝、自强不息、温柔敦厚、择善而从的民族性格和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伦理观念。其内容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自强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就是几千年来中华儿女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精神状态的生动写照。
二是忧患自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突出表现了中国人民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度历史责任感。
三是和平安定。提倡“和为贵”、“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注重营造一种和谐、安定的社会局面。
四是正道直行。提倡“养浩然正气”,弘扬“君子坦荡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和道德情操。这几个方面,都有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深烙印,是民族精神的精华,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