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进补有讲究 4种常见虚弱体质,膏方调理各不同
冬令进补有益身体健康,若补之不当,会出现各种副作用。膏方作为中医防病治病、养生的重要手段,也应遵循体质学说的基本原理,对于不同的体质类型应当运用不同的膏方进行调理。
气虚体质与膏方调理
表现:
面色少华,全身乏力,容易疲劳,动辄气短,汗出,语音低微,头昏目眩,容易感冒,食欲不振,食后腹部坠胀,多见软便,腹泻。尚可出现低血压,内脏下垂,白细胞减少等疾病,各种病证在劳累后加甚,休息后可改善者,均属气虚的特征。舌色淡红或淡白,舌体胖嫩,多见舌边有齿痕,舌体萎弱,运动无力,或舌面出现裂纹,舌苔薄白,或者少苔,亦可出现剥苔。
膏方调理原则:
对于气虚体质的人群,膏方以补益元气为主。常用甘温或甘平性味的药物以补益脏腑之气,如人参、党参、太子参、黄芪、白术、茯苓、大枣、甘草、灵芝等,代表方剂为四君子汤。中气下陷者,加用升提清阳之品,如升麻、柴胡、葛根等;气虚表卫者,加用益气固表之品,如煅牡蛎、麻黄根、浮小麦等;气虚便溏者,加用健脾止泻之品,如葛根、木香、砂仁等。膏方之中也每每加用一些行气之品如陈皮、木香,或根据“补脾不如运脾”之理而应用苍术,使补而不滞。这一体质类型不宜用苦寒、滋腻之品。
血虚体质与膏方调理
表现:
头昏目眩,睡眠不佳,多梦,心悸,面色淡白,口唇、爪甲亦少血色,目干涩无神,容易疲劳,视力减退,四肢麻木或痉挛,皮肤干燥性瘙痒,头发稀黄无泽,大便干燥难解,女子月经量少、色淡,周期推迟,舌色淡白,舌体瘦薄,舌面可见裂纹,舌体运动软弱,舌苔薄白,或苔少,或剥苔。
膏方调理原则:
对于血虚体质的人群,膏方以补养阴血为主。常选用当归、白芍、熟地、制首乌、阿胶、龙眼肉等药性甘温或甘平、质地滋润的药物,代表方剂为四物汤。以心血不足失眠、心悸为主者,加用酸枣仁、柏子仁、合欢皮、夜交藤;两目干涩无神,四肢麻木或痉挛,以肝血不足为主要表现的,重用白芍,加用木瓜。血虚中常兼血滞,所以四物汤中本有川芎一味,制订膏方时在应用补血药物情况下也应考虑酌加行血药。由于气为血帅,一味单纯地补血,疗效未必良好,往往于补血中益气可获捷效,如古方当归补血汤,所以膏方中也可重用黄芪益气以补血。
阴虚体质与膏方调理
表现:
形体消瘦,颧面潮红,容易头面升火,眩晕,心烦,手足心热,或经常出现低热,目干涩,视物不清,口干,便秘,经常出现口腔溃疡,睡眠不佳,多梦或盗汗,尚有干咳无痰,耳鸣,腰酸等症状,舌色红,或红绛,常伴有红点或芒刺,舌体干燥,有裂纹,或见舌体瘦薄而干,容易患溃疡,或出现舌体振颤,舌苔薄,少苔,有时出现剥苔,甚则舌苔剥光为镜面舌。
膏方调理原则:
对于阴虚体质的人群,膏方以甘寒养阴为主,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选用的药物甘寒质润,能补阴、滋液、润燥,常用药物有地黄、沙参、山药、麦冬、天冬等,代表方剂为六味地黄丸。对于阴虚兼有内热者,宜配伍清虚热药如知母、鳖甲;对于阴虚阳亢者,宜配伍镇潜之品如珍珠母、石决明。
明代名医张景岳曾言:“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源泉不竭。”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在补阴的药物中适当辅以温阳药,使阴有所化,并可借阳药之通、之运,以解阴药之凝滞,这对于滋补肾阴是颇有裨益的。另外,阴虚体质的膏方中由于多用甘寒滋腻之养阴药,还应适当加用运脾、开胃之品如苍术、陈皮、佛手、鸡金、麦芽。
阳虚体质与膏方调理
表现:
怕冷,四肢不温,脘腹冷痛,体温低于正常人,精神萎靡不振,全身乏力,面色淡白少华,口不渴,动辄易汗,大便稀薄,小便清长,尚有浮肿,腰酸,月经痛,性欲减退,阳痿等症状,舌色淡白或淡紫色,舌体胖嫩而滋润,舌边有齿痕,常伴见舌体振动,舌苔多白而润。
膏方调理原则:
对于阳虚体质的人群,膏方以甘温养阳为主,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选药多用甘温、咸温、辛热之品,如附子、鹿角、巴戟天、仙灵脾、补骨脂等,代表方剂如金匮肾气丸、右归丸。制订膏方时常配伍补气、温通之品,此外还应注意适当配合补养精血的药物,使“阳的阴助”,才能“生化无穷”。这类体质的人群不宜妄用苦寒清热的药物,以免戕伐人体生生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