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坐堂 /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教育 - 医生坐堂

好动≠多动症三招预防孩子多动

作者:侯春​光 发布时间:2018年9月25日 浏览次数:2962 来源:


  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如果养育者阻碍了孩子的自然发展规律,孩子就有可能出现感觉统合失调引起的好动行为。那如何让孩子动得有分寸,动得合理有度,养育者是需要早了解、早认识的。


  宝宝睡眠不打搅


  白天属阳,夜间属阴;活动属阳,安静属阴。从中医角度看,小孩是“纯阳”之体,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年龄越小发育速度越快,孩子越小更需要安静的睡眠。养育者和家庭成员对新生命的降生往往欣喜无比,整天围着宝宝爱不释手,不时逗弄孩子,在喜欢孩子的同时,无意中影响了其睡眠,宝宝睡眠被打搅。影响宝宝睡眠有时会造成睡眠障碍,婴儿期睡眠障碍表现为急躁、激惹,经常打搅,对宝宝睡眠规律的建立是十分不利的。笔者认为,动静关系的建立与睡眠和觉醒是有关的。阴阳需要互相协调、平衡,人的动静平衡与协调,是从小逐渐建立起来的。人在协调、平衡中得到更加合理地发育与发展。


  对孩子的行为适度规范


  在养育过程中,对孩子的成长行为加以适度的规范。传统的养育方法有很多宝贵的经验,如“坐要有坐相,站要有站相,吃要有吃相”、“大人说话小孩不能乱插话”等适度的规范孩子的行为对其健康成长是有利的。在现实生活中,偶尔串门走亲戚,便会发现有些家庭的孩子一会儿爬到沙发上,一会儿站在椅子上,一会儿又爬到窗台上,传统的认识谓之是“不知上下”,这样的家庭在培养和引导孩子的良好生活习性方面,是欠缺的,也是忽视安全的。


  及时发现孩子安静的时刻


  在中医文化中,动静关系也可以运用阴阳关系解释,阴阳关系是辨证的关系,它是可以互相制约、互相平衡、互相依赖,也可以互相转化的。在孩子的养育过程中,许多养育者对孩子的“好动”伤透脑筋,苦恼不已。在前面叙述中表达的二个观点,那是在孩子没有发生“好动”前所要关注和思考的。


  当孩子有“好动”倾向后,养育者在频频看到该现象后,千万不要说其什么“多动症”之类的话,或者强行制止其“好动”的行为,因为孩子对你的指令的理解和反应往往达不到你的要求。在这个时候,养育者自身要保持冷静和平和,对孩子的“好动”行为不要去呵斥、去惩罚。养育者应采取积极的做法,提供安静的环境,平时规范动静状态,多欣赏孩子安静的状态和时刻,购买一些能让孩子入静、专注的玩具,如钓鱼、积木、拼图等,尤其是要及时发现孩子安静的时候,孩子专心、专注、安静的时刻要加以肯定,这样时间一长,孩子静的时间多了,好动的状态会渐渐减少,渐渐会向一个动静适度的孩子靠拢。


  医生提醒:


  “好动”与“多动症”、“抽动症”是不同的概念,如果有“多动症”、“抽动症”,有时需要药物的治疗,包括中医药的治疗,也需要行为矫治。无论“好动”、“多动”和“抽动”,对孩子的动静引导和事前养育,都是一致的,有预防的意识,防重于治,是值得去思考与实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