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坐堂 /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教育 - 医生坐堂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100问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服务

作者: 发布时间:2016年6月17日 浏览次数:2523 来源:

Ⅱ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

  69.什么是糖尿病?

 

  答:糖尿病是一种内分泌代谢疾病,是以血糖升高为特征。如果空腹时抽取静脉血查血糖,结果大于或等于7mmol/L,就可以诊断为糖尿病。糖尿病可分为Ⅰ型、Ⅱ型和其他几型,90%以上都是Ⅱ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患者纳入健康管理。如果糖尿病患者正在接受治疗,有可能测得的血糖值不高,但还是糖尿病,一旦停止有效的治疗,血糖还会升上去的。

 

  70.人为什么会得糖尿病?

 

  答:与人体胰腺所分泌的一种激素有关,它叫胰岛素,是唯一具有降糖作用的激素。正常人在胰岛素的调节下,不管进餐还是空腹,血糖都能保持在正常范围内。而当体内胰岛素缺乏或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时,血糖就会升高,导致糖尿病。胰岛素分泌减少和胰岛素作用减弱的原因,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如长期营养过剩、肥胖、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心理压力等都会引起体内某些应激激素的大量分泌,而这些激素都是升高血糖的激素,更容易促发糖尿病。

 

  71.糖尿病对人体有哪些危害?

 

  答:糖尿病对人体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并发症上。如果糖尿病得不到良好控制,能造成脑、心脏、神经、眼和肾脏等重要器官的损害,甚至导致残疾或死亡。糖尿病造成心、脑血管损害的患病率比非糖尿病患者高3倍;因下肢血管损害而截肢者比非糖尿病患者高10倍;糖尿病肾病晚期可造成尿毒症;糖尿病眼病造成的双目失明者比非糖尿病患者高25倍。此外,糖尿病还常伴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和自主神经损害以及各种不同部位的感染。

 

  72.国家为什么提出对糖尿病患者开展健康管理服务?

 

  答:糖尿病是严重损害公民健康的主要慢性病,患病率在逐年提高,已经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最新统计表明,中国人糖尿病患病率已高达9.7%,而处于糖尿病前期者高达15.5%,但人们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却很低。国家提出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项目,希望通过对糖尿病患者的全面监测、分析、评估,给予分类干预和连续性、综合性健康管理,以达到控制疾病发展,防治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提高生命质量,降低医疗费用的目的。

 

  73.如何尽早发现糖尿病?

 

  答: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我们常说的“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但不是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有“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如果出现一些可疑症状,如皮肤瘙痒,饥饿感,视物不清,经常感到疲乏、劳累或反复感染等时,尤其有糖尿病家族史、生活压力大、多食、肥胖、缺乏体力活动者,患病的可能性更大。建议每年去医院检查血糖,确诊或排除糖尿病。

 

  74.哪些糖尿病患者可以享受到健康管理服务?

 

  答:社区常住居民中,无论是户籍还是非户籍居民,年龄在35岁以上(包括35岁)的确诊Ⅱ型糖尿病患者,都可以享受到这项健康管理服务。

 

  75.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有哪些内容?

 

  答:对确诊的Ⅱ型糖尿病患者,每年可以免费享受到4次空腹血糖检测、至少4次面对面随访以及1次较全面的健康体检。体检内容包括体温、脉搏、血压、身高、体重、腰围、皮肤、浅表淋巴结、心脏、肺部、腹部、足背动脉搏动等常规体格检查,并对视力、听力、和运动功能等进行粗测判断。

 

  76.糖尿病患者随访服务有哪些内容?

 

  答:随访内容包括:①测量空腹血糖和血压,并评估是否存在危急情况,如血糖、血压很高,或有危急症状,或存在不能处理的其他疾病时,需要紧急转诊。②对不需要紧急转诊的患者,要询问上次随访至此次随访期间的症状、患者疾病情况以及生活方式,了解患者服药情况。③检查足背动脉搏动,测量体重,并判断是否超重、肥胖。④根据患者情况给予相应处理。⑤做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与患者一起制定生活方式改进目标,并告诉患者出现哪些异常时应立即就诊。

 

  77.参加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能给患者带来哪些好处?

 

  答:糖尿病患者参加健康管理服务可以得到基层医生主动的、连续的服务;患者会在医生的指导下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使用降血糖药物,将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糖尿病给健康带来的危害;在管理过程中,医生会及时发现其他健康问题,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当出现危急症状或存在不能处理的其他疾病时,医生会指导患者紧急转诊;降低患者及家属的精神压力,缓解因病情控制不理想而造成的经济压力。

 

  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特约刊出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服务

 

  78.什么是重性精神疾病?

 

  答:是指精神活动严重受损导致对自身健康状况或者客观现实不能完整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身行为的精神疾病。患者由于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表现有幻觉、妄想、思维障碍、行为紊乱等,并且社会生活能力严重受损。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双相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精神障碍等疾病。

 

  79.怎样及时发现重性精神疾病患者?

 

  答: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及时发现可以使患者得到早期治疗、正确干预、避免病情发展。如果家人发现以下现象就要引起注意:难以入眠、易惊醒;感情冷漠,失去以往的热情;喜欢独处、自语自笑,生活懒散,发呆发愣,外出游荡,夜不归家;敏感多疑,沉默少语,不与人交往;语言表达异常、话题不多、语句简单、内容单调;脱离现实,沉湎于幻想之中等。家人发现这些表现应主动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的医生联系,得到他们的帮助和指导。

 

  80.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有哪些危害?

 

  答: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可导致患者生活懒散、意志缺乏、行为怪异、悲观厌世,丧失了工作和生活能力,成为“精神残疾”;有的患者会不分场合打砸财物;有的患者会出现自伤、自杀行为,给家庭带来痛苦;有的患者打、骂他人,扰乱社会秩序;有的患者行凶伤人、毁物,行为触犯了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最严重的是患者持管制性危险武器实施暴力行为,或者纵火、爆炸等严重威胁公共安全或他人人身、财产安全,行为触犯《刑法》。重性精神疾病会给家庭造成负担,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甚至影响社会经济发展。

 

  81.国家为什么提出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开展健康管理服务?

 

  答:精神健康是与居民身心健康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做好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服务工作,不仅关系到千百万人的身心健康,而且关系到社会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开展管理服务是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干预、广泛覆盖的方法,提供连续性服务,从而帮助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庭获得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82.哪些精神疾病患者可以享受到健康管理服务?

 

  答:诊断明确并在家居住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都可以享受到健康管理服务。

 

  83.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可以享受到哪些健康管理服务?

 

  答:①在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纳入健康管理服务时,需由家属或原来进行治疗的专业医疗机构提供疾病诊断相关信息,同时为患者进行一次性全面评估,为其建立一般居民健康档案,按照要求填写个人信息补充表。②对应管理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每年至少随访4次。③在患者病情许可下,征得监护人与本人同意后,每年进行1次健康检查。内容包括一般体格检查、血压、体重、血常规、转氨酶、血糖、心电图等。

 

  84.参加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服务能给患者和家属带来哪些好处?

 

  答: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纳入健康管理服务,可以得到连续的免费服务,提供服务的医务人员都接受过专门的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培训。医生会主动地与患者和家属联系,每年4次随访患者,了解患者的病情,如患者病情有变化,医务人员可以提供转诊服务;在患者病情许可下,征得家属与患者本人同意,每年还可以进行1次健康检查;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生活技能训练,有利于控制患者病情发展。

 

  85.为什么要建立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个人信息表?

 

  答:为了掌握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病情,在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同时,还需要填写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个人信息补充表,内容包括:监护人姓名及联系方式初次发病时间,既往主要症状与治疗情况,目前诊断与治疗效果,以及患病对家庭社会的影响等信息。主要是提供有关精神疾病的基础材料,以提高诊疗效果与管理水平,也便于医生随时与患者和家属取得联系,以便更好地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86.重性精神疾病患者随访服务有哪些内容?

 

  答: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每次接受随访时:①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危险性评估;检查患者的精神状况,包括感觉、知觉、思维、情感和意志行为、自知力等;询问患者的疾病与社会功能情况、服药情况及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等。②根据患者的危险性分级,精神症状是否恢复,自知力是否完全恢复,工作、社会功能是否恢复,以及患者随访存在药物不良反应或躯体疾病情况,对患者进行干预。③对患者和家属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及生活技能训练等方面的康复指导。

 

  市中医院特约刊出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服务事件报告和处理

 

  87.什么是传染病?

 

  答: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感染的一类疾病。主要有:①经空气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如:流行性感冒、肺结核、腮腺炎、麻疹、百日咳等。②通过饮食传播引起的消化道传染病。如:细菌性痢疾、甲型肝炎等。③经蚊虫、血液等传播的传染病。如:乙型肝炎、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丝虫病等。④由接触体表传播的传染病。如:血吸虫病、沙眼、狂犬病、破伤风、淋病等。

 

  88.国家法定报告的传染病有几类?共多少种?

 

  答:我国规定的法定传染病有3类,共39种。①甲类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②乙类传染病26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③丙类传染病11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89.传染病的报告与公民有什么关系?

 

  答:每个公民都有义务和责任及时报告传染病的疫情,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病人时,都应当通过传真、电话等方式尽快向附近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医疗保健机构报告。不得隐瞒、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谎报疫情。

 

  90.保护家人不得或少得传染病的途径有哪些?

 

  答:一是控制传染源:①一经发现传染病患者,立即送医院治疗,对疑似甲类传染病患者,应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②对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③患者离开后应对其污染的环境进行彻底消毒,对密切接触者要采取预防措施。二是切断传播途径:①呼吸道传染病,应通风换气,紫外线消毒空气,不随地吐痰和个人防护戴口罩等。②消化道传染病,要对患者的餐具等煮沸消毒,粪、尿、呕吐物等要用漂白粉或来苏尔消毒。③经皮肤传播的传染病,家中注意防蚊防鼠。要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避免和病人接触,不用别人的衣被、洗具等物品。三是对易感染者加强保护:①对儿童、老人、病人进行预防接种。②加强饮食营养,提高抵抗力。

 

  91.家中发现可疑传染病或者有确诊传染病人时怎么办?

 

  答:如果怀疑家中有人患了传染病,应做到:①马上到附近医疗卫生机构就诊,并配合医务人员对病人以及密切接触者进行治疗,必要时隔离治疗。②配合医务人员对家中被污染的环境、排泄物、生活物品等进行消毒。③接受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调查。④在没有治愈前,不能从事容易使传染病扩散的工作。

 

  92.什么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已经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的、对公众健康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损失的传染病疫情,不明原因的群体性传染病,还有重大的食物中毒事件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危害公共健康的突发公共事件。

 

  9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与居民有什么关系?

 

  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都是直接危害居民健康的大事,应急处理就是政府动员各方面力量,为了将事件危害缩小到最低、对居民健康伤害减到最少,而指定的应急方案和解决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务人员,在发现这类事件时会及时上报政府部门,并对事件伤者进行急救、转诊;还要开展相关知识、技能和法律法规的宣传,保护其他群众不再受危害,保障扩大居民的身体健康。

 

  市中心医院特约刊出

 

  卫生监督协管服务

 

  94.什么是卫生监督?

 

  答:卫生监督是政府实施行政管理的具体行政行为。各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为维护公民健康权益,依据卫生法律法规和标准,对特定人和机构,如医疗机构、食品行业、毒害作业、公共场所、供水单位以及学校等部门单位的相关卫生工作,做出许可、强制、检查、处罚、指导等行为,以保证居民与社会的卫生安全。

 

  95.什么是卫生监督协管?

 

  答:卫生监督协管是指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协助区(县)卫生监督机构,在辖区内依法开展食品安全信息报告、职业卫生咨询指导、饮用水卫生安全、学校卫生、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信息反馈报告等工作,并接受卫生监督机构的业务指导。

 

  96.卫生监督协管服务有哪些内容?

 

  答:卫生监督协管服务内容包括:①定期进行卫生巡查,发现或怀疑有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等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或可能造成危害的线索和健康事件;发现农村集中式供水、城市二次供水和学校供水异常情况,以及可疑传染病患者和非法行医、非法采供血液等相关信息,及时报告有关部门并协助调查。②发现从事接触或可能接触危害因素的服务对象,对其开展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咨询、指导。③开展食品安全、饮水安全、职业病防治等法律法规与卫生知识宣传,协助对相关从业人员进行培训。

 

  97.开展卫生监督协管服务对居民有什么好处?

 

  答:通过卫生监督协管,可以解决目前基层卫生监督存在的问题。①及早发现各种卫生安全问题与可疑传染病、职业病患者,及早处理隐患,及早救治病人,惠及广大人民群众。②通过卫生宣传,提高城乡居民对卫生法律法规与卫生知识知晓率,提高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和疾病防控意识,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切实为广大群众提供卫生健康保障。③充分发挥卫生监督协管员的前哨作用,通过日常监督、群众举报等方式及时发现违反卫生法规的行为。

 

  98.什么是食品安全?

 

  答:食品安全是指食品中不应包含有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或不安全因素,不能让使用者引起急性、慢性中毒或感染疾病,不能产生危及使用者及其后代健康的隐患。

 

  99.职业危害因素主要有哪些?

 

  答:工作场所中的职业危害因素可分为三类:①生产工艺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包括:化学因素和粉尘,物理因素如噪音、电离辐射等,以及生物因素,如炭疽杆菌、布鲁菌等传染性病原体。②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包括劳动制度不合理、劳动强度过大、过度精神或心理紧张以及长时间不良体位、劳动工具不合理等。③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以及生产环境污染等。

 

  100.什么是《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答:《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由卫生部、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发布,针对饮用水中与人体健康相关的各种成分,制定了106项水质指标。这些指标的制定是根据对人体健康的毒理学和流行病学资料,经过危险度评价后确定的。同时,还规定了有关从业行为规范。这个标准以保护人群健康和保证人类生活质量为出发点,是我国为保障饮用者饮水安全的强制性标准,具有法律效力。

 

  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特约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