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坐堂 /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教育 - 医生坐堂

“三伏贴”别随便贴

作者:侯春光 发布时间:2017年7月13日 浏览次数:2753 来源:

随着“治未病”观念的普及,了解并选择冬病夏治的群众逐年递增。“冬病”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疾病,如反复咳嗽感冒、哮喘、鼻炎、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畏寒症以及中医所谓的其它虚性、寒性疾病。“夏治”指夏季这些疾病有所缓解,趁其发作缓解季节进行辨证施治,适当地内服和外用一些方药,以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很多人在这时选择使用“三伏贴”。简单地说,就是在三伏天这个特定时间段使用,用中药做成的外贴膏药,根据疾病的不同,贴在一些合适穴位上。

  不少人对使用“三伏贴”存在误区。人人都能用“三伏贴”?“三伏贴”贴的时间越长越好,起泡越多越好?这些都是不对的。“三伏贴”千万不能随便贴。

 

误区一:人人都能用“三伏贴”

 

  有人认为人人都能用“三伏贴”,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三伏贴”一般来说主要是针对虚寒类人群。没有适应症的人不需要贴;贴敷部位的皮肤有明显皮疹、皮肤有损害的不适宜贴;皮肤致敏程度比较高,如平时输液时贴下固定胶布或外伤后贴下膏药后皮肤会过敏,或者皮肤一挠一抓会出现皮肤异常改变的,尽量不去贴敷。如果一定有外治贴敷的兴趣和要求,可以选择一处,试贴敷一下,然后再决定是否贴“三伏贴”。另外,年龄过于小(2周岁以下),还不能配合贴敷的,也不适宜贴敷。

 

  “三伏贴”适宜那些处于疾病缓解期或稳定期的人群。如果是疾病发作期,最好让医生根据病情和体质,辨证施治。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贴敷只是疾病治疗的一种手段,不能完全代替其他治疗,像一些慢性病患者,如果还正在服药的话,在敷药期间不能盲目减药或停药。

 

  误区二:穴位敷贴发泡越多疗效越好

 

  一些人认为,穴位敷贴发泡越多,疗效就越好。敷贴并不一定要起泡。根据中医的传统,“三伏贴”要取得效果好,一般要见到贴敷处穴位皮肤起泡效果会更好。不过,目前我们并不主张。因为当今社会大家对皮肤的外观和美容十分的看重,再说夏季天气热、出汗多,皮肤起泡后容易感染,处理起来不太方便,所以现在一般也不主张起泡贴了。一般来说,穴位敷贴后只要被贴皮肤有发热、发烫,就表示药物正在起作用。如果皮肤上起泡了,一是及时用一点紫药水点涂患处;二是尽量让皮肤休息,不再刺激;三是起泡后自己处理不了请及时与医生联系处理。

 

  “三伏贴”敷贴的时间不是越长越好。每次敷贴多少时间主要是根据外贴膏药成分的组成不同和人的体质不同来决定的。外治的药物一般都有一定的渗透性,渗透性强一点的外贴时间不宜过长,渗透弱一点的外贴时间适当长一点。小孩子和女性皮肤嫩一点的外贴时间可以适当短一些。在实施外治时,一般施治者都会对接受者有所告知,接受者特别是在首次治疗时一定要注意观察,要根据自身的体质来灵活地调整贴敷的时间。

 

  误区三:“三伏贴”自己随便贴

 

  互联网时代,网上销售的“三伏贴”样式、价格不一,便宜的二十几元,贵的上百元,很多卖家甚至还贴心地赠送了穴位图。但是并不建议网上自行购买。首先三伏贴不能随便贴,有其适用范围,适用于阳气虚的寒性体质和寒性病症。其次自己取穴位置不准确,影响疗效。还有网上购药,药物来源不清楚,容易买到假药,不能达到相应的效果。

 

  “三伏贴” 不是在三伏天每天都要贴,而是在三伏天的初伏、中伏、末伏三伏中,每一伏选择一天或每7——10天一次,进行外贴。一般一个三伏天可贴3至5次。

 

  误区四:贴上“三伏贴”病马上就好了

 

  贴了“三伏贴”后有很多注意事项:1)贴后要按照施治者的意见,尽量贴足时间,让外治药物有一个发挥作用的时间。2)贴“三伏贴”时患者最好休息,对孩子来说可能要保持适度的安静,贴后不要剧烈地运动,减少汗出,以避免外治膏药的脱落。3)环境也不能过度的凉快,“三伏贴”要利用的就是这个节气的阳气、温度。4)贴“三伏贴”期间饮食宜清淡,尽量不吃生冷、滑腻、刺激之物,忌烟、酒、过咸、油腻、鱼虾、海味及辛辣、牛羊肉等食物。

 

  “三伏贴”是远期疗效,不会贴1次立即见效。并且只是一种治疗手段,并不能完全替代其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