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坐堂 /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教育 - 医生坐堂

小寒节气过后养生有门道

作者:何金颖  发布时间:2020年1月13日 浏览次数:2797 来源:

防“五寒”,藏阳气

小寒节气过后养生有门道

  小寒节气过后,标志着进入到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中医认为,寒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冬日万物敛藏,养生就该顺应自然界收藏之势,收藏阴精,使精气内聚,以润五脏。

  诸暨市中医医院周礼萍主任中医师介绍,人体在经过了春、夏、秋近一年的消耗后,此时脏腑的阴阳气血偏衰最为严重,寒冷的气候会使很多疾病更容易侵袭人体,如中风、脑溢血、心肌梗塞等。因此,小寒过后养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防寒藏阳”。


  起居注意防“五寒”


  在起居上,除了早睡晚起,减少夜间出门活动外,还要注意“防五寒”。


  一防鼻寒。冬季天气寒冷干燥,鼻炎成了许多人的大麻烦。怎么预防鼻炎,不妨试试“以寒制寒”。每天早晚用冷水洗鼻,顺便揉搓鼻翼可改善鼻黏膜的血液循环,有助缓解鼻塞、打喷嚏等过敏性鼻炎症状。


  二防头颈寒。冬季外出或坚持室外运动的人群,应做好御寒保暖措施,最好戴上帽子、手套等。头颈部是人体的“要塞”,不但充满血管,还有很多重要的穴位,做好头颈部保暖能避免头颈部血管因受寒而收缩,对预防高血压病、心血管病、失眠等都有一定的好处。


  三防肺寒。流鼻涕、咳嗽、头痛等风寒感冒是冬日常见病。症状较轻的,可以选用一些辛温解表、宣肺散寒的食材煮成粥。温服后上床盖被,让身体微热而出小汗即可;症状重的,要及时就医。


  四防腰寒。双手搓热暖肾阳。腰部为环绕腰部的经脉所行之所,特别是脊椎两旁的后腰是肾脏所在位置。肾喜温恶寒,常按摩能温煦肾阳,畅达气血。具体做法是:两手对搓发热后,紧按腰眼处,稍停片刻,然后用力向下搓到尾椎骨(长强穴)。每次50-100遍,早晚各一次。


  五防脚寒。每晚坚持用温热水泡脚,按摩和刺激双脚穴位,既温肾补阳,又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勤泡脚还有助于睡眠。


  合理温补不盲目


  在饮食上,应以温补为主,尤其要重视“补肾防寒”。从饮食养生的角度讲,要特别注意在日常饮食中多食用一些温热食物以补益身体,防御寒冷天气对人体的侵袭。


  民谚亦有“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之说,说明冬季进补的重要性,但在这个进补时节,应当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的原则,既不宜生冷,也不宜太过于燥热和油腻。结构依然要合理,注意荤素搭配。日常饮食可选择高热量、性偏温的食物,如芝麻、栗子、牛奶等。但过量进食热量较高的羊肉、牛肉等食物,往往会产生内热,所以冬日蔬菜水果依然必不可少,如大白菜、萝卜、香蕉、苹果和梨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医生提醒大家,适宜的食物并不是需要天天吃、顿顿吃,不适宜的食物也并非一点儿也不能吃,要适度。


  调畅情志慎忧思


  小寒过后应调养心肾,以保精养神,应调节自己的心态,注意精神的调养,保持乐观,节喜制怒。可以多听听音乐,让美妙的旋律为生活增添乐趣。


  在阳光较好的时候,尽量到外面多晒太阳,多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并注意动静结合。动可健身,静可养神,体健神旺,可一扫暮气,振奋精神。


  适度运动有讲究


  民间有谚语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适量运动可增强免疫力,有效预防感冒,同时使人精力充沛。运动还能减轻因植物神经功能失调而引起的紧张、焦虑、抑郁等状态。


  根据自身情况可以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等运动方式,老年人不宜做过分剧烈的活动,运动时务必注意不要大汗淋漓,以免使阳气外泄。


  运动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因为此时气温较低,肌肉韧带的弹性和关节的灵活性降低,极易发生运动损伤。另外,锻炼时间最好安排在下午较暖和时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