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养生重在养心
中医主四季养生,五脏对应五时,即"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四季养脾胃"。顺应四时为养,违背自然为伤。渴极应当慢饮,暑热更需静心。夏季是心脏病的高发期,夏对应五脏为心,五行为火,“心与夏气相通应”,所以夏季养生重在养心。
饮食——中药篇:
夏日气温高,暑热邪盛,人体心火较旺,进补首选清热健脾、利水除湿的药材、食材。
从五行与五脏对应的角度讲,苦味食材入心,多有去心火的作用。因此夏季可多用些具有清热解毒清心火作用的药物,如薄荷、金银花、百合,莲子心等,可解暑、去心火。
湿邪是夏天的一大邪气,加上夏日脾胃功能低下,人们经常感觉胃口不好,容易腹泻,出现舌苔白腻等症状,所以应常服茯苓,米仁等健脾利湿之物。
饮食——蔬果篇:
夏天气温高,人们出汗多,胃口差。人体要适应自然环境、季节气候的变化,夏天的特点是“热”,养生的关键在于“清”。民间有句谚语:“春吃芽、夏吃瓜、秋吃果、冬吃根”,故夏季养生可食用一些应季蔬果。
西瓜:除烦止渴、清热解暑。适用于热盛伤津、暑热烦渴、小便不利、喉痹、口疮等症。
黄瓜: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对除湿、滑肠、镇痛也有明显效果,夏季便秘者宜多吃。
桃:具有生津润肠、活血消积等功效。适用于烦渴、血淤、大便不畅,小便不利,胀满等症。
苦瓜:味甘,苦;性寒。具有除热邪、解劳乏、清心明目等作用,现代研究表明饮用苦瓜汁能提高免疫力,保护心脏。
民间俗称:“冬吃萝卜夏吃姜”,夏天人体毛孔张开多食用姜有利于湿寒气排出。
夏季是肠道传染病多发季节。多吃些“杀菌”蔬菜,可预防疾病。如大蒜等。这些葱蒜类蔬菜中,含有丰富的植物广谱杀菌素,对各种球菌、杆菌、真菌、病毒有杀灭和抑制作用。
运动篇:
夏季炎热,运动锻炼应避开烈日炽热之时,加强防护。晨练促进阳气升发,可养阳养心,做一些舒展肢体的运动有利于血液循环,可减轻心脏的负荷。锻炼的项目以散步、慢跑、太极拳、广播操为好,但不宜做过分剧烈的活动,若运动过激,可导致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但伤阴气,也宜损阳气。
运动时间也要适当缩短,控制在40分钟左右。夏日高温本身就会消耗大量热量,如果再做大负荷运动,挥汗如雨,就会损伤人体阳气,致气血虚脱,造成健康损害。在运动锻炼过程中,出汗过多时,可适当饮用淡盐开水或绿豆盐水汤,切不可饮用大量凉开水,更不能立即用冷水冲头、淋浴,否则会引起寒湿痹证等多种疾病。
泡脚篇:
夏季湿气较重,湿邪最易侵袭人体的脾脏。湿邪困脾,久之易伤心阴。夜间泡脚配合按摩涌泉穴,有助于祛除暑湿,预防热伤风,让人精神振奋、增进食欲、促进睡眠。
睡眠篇:
中医“五劳所伤”理论中有“久卧伤气”的说法,夏季炎热汗出,人体能量消耗较大,心气、脾气等有所虚亏,若不把握睡眠时间,当起不起,久卧在床,也会加重气虚,使人越睡越软,越睡越乏,久之疾病生。所以,夏季要“轻睡眠”,成人每天保持睡眠时间为6-7个小时左右。
午时心经当令,为养心之关键。夏季应合理安排午休时间,一为避免炎热之势,二可恢复疲劳之感。
心为阳脏,主阳气。心脏的阳气能推动血液循环,维持人的生命活动。夏天新陈代谢增强,心脏负荷增加,所以说立夏养心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