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教育 - 健康科普

秋冬季节,头痛需警惕!

作者:陈娇平 发布时间:2019年11月25日 浏览次数:2862 来源:诸暨中医院

“医生,我感觉自己有些头痛,给我看下吧”,近日市中医院神经内科及时诊断一名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该患者以头疼4天为主诉,头颅CT无特殊改变,经我院神经内科主任诊断性腰椎穿刺后考虑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使患者得到了及时有效的诊治,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环境因素和高血压、糖尿病高发等多种因素影响,蛛网膜下腔出血已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重要脑部疾病之一。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误诊、漏诊、延误治疗,什么是蛛网膜下腔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常见疾病。该病是由于脑底部或脑表面的病变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以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该病的发病率约占急性脑卒中发病率的10%。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中国发病率约为每年6-20/10万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有50-85%为颅内动脉瘤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小部分病人是由脑血管畸形、烟雾病、血液病等原因所致。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什么引起的?
  资料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任何年龄均可发病,青壮年更常见,动脉瘤破裂所致者好发于30~60岁,女性多于男性,血管畸形多见于青少年。秋季及冬初发病率较高,发病时多有情绪激动或用力病史,部分患者可有反复发作头痛史,发病时,90%患者为突然起病,少数起病缓慢。
    蛛网膜下腔出血有什么表现?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表现是突发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症状的轻重取决于病变的部位,出血量的多少,并且与发病年龄有关。少数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腰背痛及下肢牵拉痛,行走困难,而“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亦可出现上述症状,故易误诊。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轻者症状、体征均不明显,且消失快,恢复完全,重者可有中枢性高热,迅速昏迷,甚至死亡。
哪些不良习惯有可能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
  有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以及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三高人群”易突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有研究表明,吸烟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戒烟者比吸烟者患该病风险要低。戒烟持续时间与风险下降密切相关。此外,蛛网膜下腔出血是高血压病的常见并发症。吸烟的高血压患者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危险性比不吸烟且无高血压的正常人高15倍。同时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其他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也可使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率增高。
    蛛网膜下腔出血如何确诊?
      1、头颅CT:是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选方法,

2、头MRI:当病后数天CT的敏感性降低时,MRI可发挥较大作用。

3、脑血管造影(DSA) :是目前诊断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金标准,阳性率达95%,可以清楚显示动脉瘤的位置、大小、与载瘤动脉的关系、有无血管痉挛等,血管畸形和烟雾病也能清楚显示。条件具备、病情许可时应争取尽早行全脑DSA检查以确定出血原因和决定治疗方法、判断预后。

4、CT血管成像(CTA)和MR血管成像(MRA):CTA和MRA是无创性的脑血管显影方法,但敏感性、准确性不如DSA。主要用于动脉瘤患者的随访以及急性期不能耐受DSA检查的患者。
如何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
  确诊蛛网膜下腔出血之后,应尽早行脑血管造影或CT血管成像(CTA)检查,一旦证实为颅内动脉瘤破裂,尽快准备实施开颅夹闭手术或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治疗目的主要是防止再出血、血管痉挛及脑积水等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温馨提示: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要调整好心态,日常生活中控制好高血压;合理安排饮食结构,减缓脑动脉硬化;避免劳累、情绪激动等诱因。凡日常生活中出现突发头痛,恶心,呕吐及一过性意识障碍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已经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者要在医生的安排下及时行脑血管造影,明确动脉瘤诊断,早期治疗,达到彻底根治颅内定时炸弹,不再发生再出血而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