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教育 - 健康科普

夏季出游毒虫咬伤自救指南

作者:心内科 边周 发布时间:2020年5月28日 浏览次数:2778 来源:诸暨中医院

炎炎夏日,暑热难耐,许多家长利用暑假时间带孩子奔向海滩消夏避暑;也有许多人盘算着郊游计划,避开城市的喧闹,亲近大自然。但是大自然也存在着毒虫咬伤的危险,我们第一时间应如何紧急自救?
  毒蛇咬伤救治务必争分夺秒
  被毒蛇咬伤后的临床表现
  首先是疼痛,其他全身性反应会因不同毒蛇的毒素不同而出现不同症状。致死率最高的是以神经毒为主的金环蛇、银环蛇、海蛇等,这些蛇咬过的伤口,红肿不明显、出血不多,仅感到轻微的痒。但半小时后,可能就会觉得头昏、嗜睡乏力、恶心、呕吐;重者出现吞咽困难、声嘶、失语、眼睑下垂及复视,最后出现呼吸困难、血压下降及休克。因为这些蛇的毒液作用于神经系统,引起肌肉麻痹和呼吸麻痹,最后使呼吸停止导致死亡。
  第二种是以血液毒为主的五步蛇、蝰蛇、竹叶青等,其毒液影响血液及循环系统,引起溶血、出血、凝血障碍及心脏衰竭。临床表现为局部迅速肿胀,并向近心端发展,有的伤口剧痛流血不止。伤口周围常伴有水疱、血疱、皮下瘀斑,甚至组织坏死。严重时全身广泛性出血,比如结膜下瘀血、鼻衄、呕血、咳血、尿血和胸腔、腹腔出血及颅内出血,最后导致失血性休克。
  毒蛇咬伤后的紧急自救
  一旦确定是毒蛇咬伤,应及时采取自救措施。一是不要惊慌乱跑尽可能延缓毒素扩散。剧烈的活动,能使血液循环加快,增加人体对毒素的吸收,加重中毒症状;二是迅速用止血带或细绳在距伤口5~10厘米的肢体近端捆扎,阻断静脉和淋巴回流,减少毒素在体内扩散。每间隔半小时放松3~5分钟,以免肢体坏死;三是用拔火罐吸除毒液,也可用口吮吸,但要注意口腔内不能有伤口和溃疡,并要及时漱口。四是用利器把伤口切开,用清水、茶水冲洗伤口;无条件的,也可以用火柴、烟头烧灼伤口,破坏蛇毒,并迅速送有救治经验的医院抢救。
  蝎子、蜈蚣、毒蜘蛛易伤人
  蝎子、蜈蚣和毒蜘蛛咬伤自救措施 
  万一被蝎子、蜈蚣、毒蜘蛛等咬伤,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医。尤其是被蝎子或毒蜘蛛蜇伤,部分病人会有全身反应,蝎毒可能引起小儿的胃肠、肺出血、肺水肿;即使成年人被毒蜘蛛袭击,也有可能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中毒性脑病,甚至死亡。
  被蜈蚣咬伤后,可立即用肥皂水或5%碳酸氢钠冲洗伤口;有蛇药可外涂伤口周围,也可局部冷敷;出现过敏性红肿,应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或静脉滴注抗过敏药物。
  蝎子蜇过的局部会有红肿、灼痛,中央可见蜇伤斑点,有的伤口内有钩形毒刺,应立即拔出。在伤处上端2~3厘米处,用止血带或布带扎紧,每15分钟放松1~2分钟。伤口周围可用冰敷或冷敷,减少毒素吸收和扩散,并及时到医院就诊。
毒蜘蛛咬伤后,局部苍白的会比红肿的更严重一些,反应出的全身症状也比被其他虫子咬伤重。所以,伤者自己应在伤口上方用捆扎法和冷敷法减慢毒液蔓延,同时尽快上医院由医生检查处理。
  野外游玩小心草爬子
  被蜱虫叮咬绝大多数不会危及生命
  蜱虫,农村叫“草爬子”, 蜱虫本身并不会对人体造成多么严重的伤害。因为它主要寄生在动物身上,以吸取动物的血液为生,因此体内会携带多种来自动物的病毒。如果携带这些病毒的蜱虫咬了人,患者就会感染这些病毒从而引发各种疾病,常见的如森林脑炎、莱姆病、出血热等。不少家住农村尤其是林区、或者养狗、猫宠物的市民都有被蜱虫咬伤的经历,但真正被感染疾病的几率很低,比被蚊子叮咬后患上乙型脑炎的几率还要低一些。只要及早发现并及时到医院配合合理的治疗,绝大多数不会危及生命。
  蜱虫咬伤后的潜伏期一般10天左右,所以很多人会把蜱虫咬伤后出现发热、周身不适、关节疼痛、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误认为是感冒而在家自己服药,耽误了就医,那是比较危险的。
   蜱虫钻到皮肤里不要硬拽
   蜱虫钻到人的皮肤里千万不要硬去拉拽,以防蜱虫口器折断产生继发的皮肤损害。可使用乙醚、煤油、松节油或旱烟涂抹在蜱虫的头部。如果在野外没有条件,可以用烟头去烫蜱虫身体,蜱虫被烫后有时就会自己掉落下来。如果虫体持续钻在皮肤内,或者虫体被拉断,口器仍残存在皮肤内,需要到医院做局部的组织和残存虫体切除。
  野外游玩要防蜱虫
  每年的4~10月蜱虫在野外比较常见,它主要栖息在森林、灌木丛、草丛以及山地的泥土中,有的寄生在动物身上。吸血时,它常会附着在人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因此,到树林、草丛活动时, 要把裤口、袖口、领口扎紧,尽可能穿长袜和高帮鞋,外露部位可用驱虫药涂抹。避免在草地长时间坐卧,对露营的帐篷和衣服最好用杀虫剂浸泡洗涤。家养宠物可采取定期药浴、清洗的方法预防。
  小蜜蜂也会人命
  蜜蜂一般不会主动袭击人的,但有时也会制造麻烦把人蜇伤。平时袭击人的除了蜜蜂,还有黄蜂和马蜂。
  蜂蜇伤头颈部的患者比较多,危险性也最大,尤其是被群蜂蜇伤死亡率较高。头颈部被蜇伤早期死亡原因主要是急性喉头水肿、肺水肿、过敏性休克。蜂毒除了含有大量水分外,还含有多种多肽、酶、生物胺、胆碱、甘油等物质和19种游离氨基酸等。在组成蜂毒的多肽类物质中,蜂毒肽的含量最高,约占干蜂毒的50%。正是这一成分成为了患者致病致死的罪魁祸首。蜂毒肽是一种强烈的心脏毒素,具有收缩血管的作用,对心脏的损害极大。
  蜂蜇伤后出现全身性反应要立即就医
  被蜂蜇伤后如果局部症状严重,或出现全身性过敏,应立即去医院。因为对蜂毒过敏者,可能迅速出现荨麻疹、哮喘或过敏性休克,甚至因呼吸衰竭而死亡。也有人会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发热、腹泻、气喘、气急、呼吸困难等症状,也要及时去医院,以防肌肉痉挛、昏迷不醒,严重者出现溶血、急性肾功能衰竭而致死。
被蜂蜇伤后的自救措施
  蜂蜇伤后会引起局部红肿、疼痛,用冰敷可部分缓解疼痛。如果发现留有蜂刺,应立即拔除。胡蜂也就是常说的马蜂的刺不可直接往后拉,那样毒液会更进一步注入身体,所以还是用擦拭法——用干布、干毛巾顺一个方向擦出来。另外,胡蜂毒液呈碱性,可用食醋涂抹;蜜蜂毒液呈酸性,可用肥皂水、3%氨水、5%碳酸氢钠水洗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