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社会和谐,我行动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主题是“心理健康社会和谐,我行动”。
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是什么?
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
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
3、有幸福感;
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这样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心理健康水平一般分为哪三个等级?
心理健康又称精神健康,它是一种持续的心理健康状态。心理健康的水平大致分为一般常态心理、轻度失调心理、严重病态心理三个等级。
1、一般常态心理者表现为经常有愉快的的心理体验,适应能力强,善于与别人相处,能较好地完成同龄人发展水平应做的活动,具有调节情绪的能力。生活中大多数人属于一般常态心理者。
2、轻度失调心理者表现出不具有同龄人所应有的愉快,与他人相处略感困难,生活自理有些吃力。若主动调节或通过心理辅导专业人员的帮助,就会消除或缓解心理问题,逐步恢复常态。
3、严重病态心理表现为严重的心理适应失调,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工作,如不及时治疗就有可能恶化,成为精神病患者,精神病是严重的心理疾病。
正常人会出现哪些异常心理现象?
精神正常并不意味着没有一点问题,关键是这些症状的产生背景、持续时间、严重程度以及对个体和环境的不良影响如何,正常人也可能出现短暂的异常现象,时间短、程度轻,尚不能贴上精神病的标签。
1、疲劳感:通常有相应的原因,持续时间较短,不伴有明显的睡眠和情绪改变,经过良好的休息和适当的娱乐即可消除。
2、焦虑反应:焦虑反应是人们适应某种特定环境的一种反应方式,但正常的焦虑反应常有其现实原因(现实焦虑)如面临考试,并随着事过境迁而很快缓解。
3、强迫现象:有些脑力劳动者,特别是办事认真的人反复思考一些自己都意识到没有必要的事,如是不是得罪了某个人,反复检查门是否锁好了等。但持续时间不长,不影响生活工作。
4、恐怖和对立:我们站在很高很安全的地方时仍会出现恐怖感,有时也想到会不会往下跳,甚至于想到跳下去是什么情景,这种想法如果很快得到纠正不再继续思考,属于正常现象。
5、疑病现象:很多人都将轻微的不适现象看成严重疾病,反复多次检查,特别是当亲友、邻居、同事因某病英年早逝或意外死亡后容易出现,但检查如排除相关疾病后能接受医生的劝告,属于正常现象。
6、偏执和自我牵挂:任何人都有自我牵连倾向,即假设外界事物对自己影射着某种意义,特别是对自己有不得影响,如走过办公室时,人们停止谈话,这时往往会怀疑人们在议论自己,这种现象经过片刻的疑虑之后就会省悟过来,其性质和内容与当时的处境联系紧密。
7、错觉:正常人在光线暗淡,恐惧紧张及期待等心理状态下可出现错觉,但经重复验证后可迅速纠正,成语“草木皆兵、杯弓蛇影”等均是典型的例子。
8、幻觉:正常人在迫切期待的情况下,可听到“叩门声”“呼唤声”,经过确认后,自己意识到是幻觉现象,医学上称之为心因性幻觉,正常人在睡前和醒前偶有幻觉体验,不能视为病态。
9、自笑、自言自语:有些人在独处时自言自语甚至边说边笑,但有客观原因,能选择场合,能自我控制,属于正常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