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家长是第一道防线
作为父母,我们无时不刻都在关注孩子的健康,但身体健康容易操持,心理健康呢?很多家长都感到无能为力,尤其是正处于青春期孩子的家长。但青少年心理问题日益严重早已成为事实。
家长怎么判断什么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不良倾向?如果孩子有心理问题,又该如何干预?
的确,孩子的心理问题成因复杂,我们很难给出一个具体建议,但可以运用简单有效的方法去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从而正确面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
一、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信号
信号1:厌学
孩子不爱上学,家长会本能地警醒,并会去找外部环境的问题:学校的教学方式太过死板?老师的行为不当?孩子在学校遭受霸凌?……当然,这些都有可能是原因。但如果孩子的表现和其他同学差别过大,那么家长就该警惕,是不是孩子的心理健康出了问题。
信号2:沉迷网络和游戏
现如今,我们几乎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网络。但如果孩子过于沉溺于虚拟世界,甚至放弃自己的前途学业、人际关系,那可能就不仅仅是管不住自己了,而是心理出现了问题。
信号3:拖延
孩子如果仅仅偶尔出现拖延的情况,可能只是因为犯懒。但如果一直拖延,事事拖延——管制引导都无效,那么家长该做的就不是如何“教育”,而应该用科学的办法着手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了。
信号4:不出门
青少年天性活泼,热爱户外活动,喜欢找各种乐子,如果长期不爱出门,做宅男宅女,那心理上很有可能是有问题的。
信号5:不与人交往
内向跟不与人交往是有区别的。内向的孩子虽然不爱主动表达,但是会通过眼神、身体语言等发出自己对人感兴趣的信号,他们不愿意成为人群中心,但挺喜欢待在小伙伴中间。如果一个孩子不跟人交往,甚至连好朋友也越来越疏离,家长就要十分警惕了。
信号6:厌恶老师
跟第一个信号类似,家长除了找老师的原因,还得找孩子的原因。如果孩子之前一直对老师没有什么意见,突然开始厌恶学校厌恶老师,那也许是在释放他厌恶这个世界的信号。
信号7:早恋
男孩女孩互相有好感,是人之常情,心理健康的孩子能够处理好喜欢一个异性跟自己学业和生活之间的关系,学校家长对此报以宽松的态度,能够让孩子更容易处理好这个关系。但是,如果孩子认为“爱情”就是一切,没有爱情全世界都没有了,很可能是缺乏安全感所致。
信号8:砸东西
暴力行为就是心理出现问题的表现,如果此刻让孩子画一张画、拍一个视频、创作一段音乐,很可能会呈现出令人惊悚的作品。很多孩子会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拼命地去摔东西、砸东西,一边砸一边还念念有词。这个时候,往往是孩子心理上有很多情绪需要发泄。
信号9:攻击他人(暴力行为)
砸东西是对着物品撒气,攻击他人是对着人泄愤,这都是属于暴力行为。尤其对于已经懂事的青春期孩子来说,暴力行为不仅仅是性格所致,更是心理问题。
信号10:考试综合征
考试综合征是指患者由于心理素质差、面临考试情境产生恐惧心理,同时伴随各种不适的身心症状,导致考试失利的心理疾病,还可形成恶性循环。
信号11:睡眠不规律
很多孩子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就爱躺在床上睡觉,不分白天黑夜地睡。而另外一些孩子却是不睡觉,或者睡眠质量不好,这又会导致他们白天无精打采。睡觉,也变成了心理问题的借口,或者寄托的方式。
信号12:饮食出现问题
很多家长往往把孩子表现的“厌食”视为“挑食”,把 “贪吃”视为“爱吃”,其实,无法抑制地不爱吃饭和一吃就控制不住地停不下来,都是孩子心理问题的映射。
以上这些信号,独立来看问题都不大,也可能是孩子青春期自立情结(俗称逆反)的表现。但如果一个孩子出现了五个以上的信号,家长就要高度重视了——孩子不仅仅是跟家长出现了代沟,也不仅仅是自立情结的乖戾行为,很可能他在经受人生中从未有过的心理障碍。
二、中小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成因
中小学生出现这些心理问题,既有自身成长的因素,也有外部环境的因素,是“内因”和“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身心成长的失衡
中小学生时期身体发育急剧变化,他们阅历浅,知识和经验不足,认识力、理解力、思维力和亲情力都远远落后于成年人。这种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使中小学生出现许多困惑、烦恼和躁动不安,产生心理问题。
2、家庭教育的误区
过度溺爱和期望值过高,使家庭教育普遍存在忽视品德发展、人格教育、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社会性教育的倾向。家长只重视孩子的考试、升学,却不注重孩子的品德发展、交往能力、个性培养以及社会行为规范的培养等。家长的高期望值与孩子自身需求不一致时,总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一厢情愿时,便会使青少年感到压抑和不满,给孩子造成疑虑、忧郁等心理疾患,导致孩子高分低能或心理不健全。
3、社会环境的影响
学校教育展示给学生的是正面教育,而当今各种思潮冲击着我们的社会,纯洁的教育内容与复杂的社会生活之间形成强烈反差,致使学生陷入无以参照、无以归附的境地,学生思想的混乱、情绪的波动,也是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之一。
三、应对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对策
俗话说:“心病还需要心药治”。心理疾病虽然形成原因复杂,处理起来较为棘手,但是并非与生俱来,更不是不可救治的。关键在于要以人为本,对症下药,才能收到积极的成效。在实践中,不妨试试采取以下方法:
1、消除逆反心理—沟通与交流
我们首先培养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在广阔的社会中,磨练自己的思想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其次是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大人,明白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是善意的批评,家长老师也是人,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也会犯错误。我们只要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理解这些事情,也就不会逆反了;再次是正确认识自我,把握自我,努力改善自我,平时常提醒自己遇事尽量克制,多进行沟通,增加信任度,也就多了一份理解。
2、消除孤独自卑心理—增强自信
产生自卑孤独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来说主要是因为生理的原因、遭遇挫折和心理创伤、性格因素、家庭教育问题以及需要的得不到满足等。消除自卑孤独心理关键是对自己现存力量感到满足。分析自己的优点,正确做出评价,发挥自己的长处;其次是千方百计来提高自己的自信心。最后以勤补拙和扬长避短来克服自卑。自己找到自己的突破口,通过勤奋努力,在某个方面做出成绩来。
3、消除敏感与脆弱心理—培养意志
消除脆弱心理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提高认知水平;其次是提高自控水平,培养耐挫能力;第三是克服悲观消极的心态,树立自信心和上进心;最后是学会释放消极情绪,摆脱悲观失望的方法,即通过组织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来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多方面的兴趣来转移注意力,多结交知心朋友,寻求社会力量的帮助(如看心理医生)等。
四、父母自身也需要保持心理健康
家长心理健康的三大标准
家长的心理健康对子女的身心健康影响很大,那么,一个合格的家长应该具备怎样的心理素质呢?从家庭教育的角度看,家长的心理素质应包括以下三方面。
稳定和健康的情绪
家长的情绪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心理健康,而且也会影响到教育子女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家长心情舒畅,情绪愉快,可以给家庭创造一个祥和欢乐的心理氛围。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感到亲切愉快,乐于完成家长所交给的任务,学习也会更加专注。相反,如果家长情绪波动较大,甚至将自己在工作中不顺心的事和不满的情绪带回到家中,把孩子当作发泄对象,就会使孩子经常处于一种紧张、恐惧和戒备状态。作为家长,一定要善于用理智来驾驭自己的情感,避免大起大落,喜怒无常。
坚强的意志
一个好家长做任何有益的事情,都应该有决心、有毅力,勇于战胜困难,这才能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使孩子知道,做任何事情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没有辛勤的付出,就没有成功后的喜悦。同样,这种坚强的意志,也应该表现在对子女的教育上。教好孩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小学阶段的孩子正处在人生的启蒙阶段,他们模仿性强,辨别力弱,可塑性强,自制力弱,作为小学生的家长,应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
不断完善性格
家长应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性格。性格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但是并非“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坚持长期努力,也能改造不良的性格,形成自信、坚韧、果断、有成就动机的现代人性格特征,有利于对孩子教育能力的提高和发展,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因为父母的自信心、坚韧不拔的精神、成就感可以为孩子提供样板。
家长对孩子说话应注意事项
1、千万不要低估孩子的理解能力和倾听能力。
2、只要有可能,语言表达上要尽可能正面积极。
3、如果孩子做错了事,你要对孩子表达出你否定的态度,但尽量不要带有指责的语气。
4、不管孩子的年龄多大,都要经常性地表扬他。表扬时要真诚、适度,不要让孩子对你的表扬“免疫”。
5、对孩子讲话,尽可能多用“我”的感受。如用“我很伤心,你总是不能和小朋友好好相处。”来代替“你总是与小朋友吵架。”
6、不要把语言当作一种武器来使用,而是要把它当作一种可以表达你对孩子的爱和信任的有效方式。
7、多使用中性的语言。如果你过多地将自己个人的判断传达给孩子,那么孩子就会失去形成自己人生观的机会。
8、一些早已“习惯成自然”的事还是需要对孩子多说说。比如尽管孩子已经知道你是爱他的,但你还是要经常要对他说:“妈妈(爸爸)爱你”。
9、不要总是谈论自己的孩子,而是要与他对话。
10、说话时要注意你的语调。
11、不管孩子有多大,如果你讲错了话,都要向他道歉。
关心孩子的成长过程比关心孩子的结果更重要,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高于一切。家校同心协力,共铸孩子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