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 /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教育 - 中医养生

中药服用有讲究

作者:何金颖 发布时间:2019年2月20日 浏览次数:3344 来源:诸暨市中医医院

平日里在吃中药的你,煎药和服用方法都正确吗?今天,让我们一起听听诸暨市中医医院药剂科主任宣志红是怎么说的?
       你煎中药的方法对吗?

如何煎中药?应用什么器皿?该煎多长时间?用冷水煎还是开水煎?这些疑问让很多人在面对一堆中药材时不知所措。

宣志红主任说,中药煎煮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疗效的好坏。汤药是中药最为常用的一种剂型,因此,煎煮汤药首先应选择合适的器皿,控制好煎药水量、把握好煎药的火候。

1、煎药器皿:禁用铁锅、铜锅等金属容器

 一般认为砂锅是最好的选择,因为砂锅的材质稳定不会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其传热均匀缓和。此外也可选用搪瓷锅,不锈钢锅等,但绝对不能使用铁锅、铜锅和铝锅,主要是因为铁、铜、铝易氧化,在煎煮药时与中药所含的化学成分发生反应。  

另外,药罐应及时清洗干净。因为药罐要经常用来煎煮不同的药物,如不及时将原来残存的药垢擦去,药垢就可能会溶解而干扰新药药性,甚至还可能引起中毒。

2、煎药水量:根据药量判断

至于每剂药需要加多少水才合适,宣主任指出,这需要根据医生规定的用药量来决定,如果医生没有特殊说明,应保证每剂药每次煎成的药液在150毫升左右。同时中药材因其质地不同,其吸水量差别也较大,传统的加水方法是:第一次煎煮时的加水量以水超过药物表面3-5厘米为准,第二次煎煮的加水量以超过药物表面3厘米为准。  

 他强调,在煎煮前应先把药物用水浸泡30分钟到1个小时,使药材变软,煎药时易于有效成分浸出。  

3、煎药火候:先“武”后“文”  

煎药火候分“武火”、“文火”。武火指火势急,火力猛,温度上升快,水分蒸化多的一种煎法。文火指火势缓,火力弱,温度变化不大,水分蒸发慢的一种煎法。

一般的中药都应该煎两遍,第一遍先用武火煎开,然后再添入凉水用文火慢慢熬,滤取第一次药液;然后加热水适量再次煎煮,取第二次药液。将两次药液混匀,依医嘱服用。煎熬时最好多搅拌,同时应注意加盖煎煮,不宜过于频繁打开锅盖,以防止药物中挥发性成分逸出。

宣主任还特别强调:煎中药的时间也要因药性而有所不同,有些方剂如解表剂、清热剂、芳香药为主的方剂只用武火煎15分钟即可,不宜文火久煎。而厚味滋补类方药煮沸后要用文火煎1小时左右,以使药味尽出。而此外生半夏、生南星、生草乌、生川乌等有毒药宜慢火久煎,以减低其毒性。另外,还有一些药物需要特殊方法来煎煮,如先煎、后下、包煎、单煎、烊化等,也需要按照规定煎煮。

喝中药也有讲究

“喝汤药不就是把药煎好,等晾得差不多了,再一口气喝下去,还能有什么讲究?”家住浣东街道的王大爷虽然喝了多年中药,但提起中药的服法,却并不了解。其实中药的服用方法也有讲究,正确服用能尽早治愈疾病;否则,就可能达不到治疗目的。

 中药最普通的服法就是温服,即汤药煎好后晾温服用,多数中药适合此种服法,服药与进食间隔时间应在1个小时以上,一般是1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或分早中晚3次服用。

 宣志红主任说,需特别注意的服法有以下几种:

饭前服,多数药都宜饭前服用,其原因是药物胃肠吸收好,攻下药、驱虫药及治疗胃肠道疾病的药物则更加适宜。

饭后服,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药物、消食药宜饭后服。

空腹服,补养药宜在早晚空腹服,以利药物的吸收。

泻下药宜在早上空腹服,因为这类药物服后很快见效,故不宜睡前服用。

凉服与热服,应根据情况具体分析,治疗热病的药,如热在肠胃,患者想喝凉饮者,可凉服。治疗寒证,如外感风寒的药,宜热服,而且热服后应再喝些热粥,盖被出汗,以便药效能得到显著发挥。

顿服,即一次将药服完,迅速发挥药效,此服法多用于重症患者。

频服,即不分次数频频饮用,多用于咽喉、口腔疾病的患者。

呕吐较重的患者,也应少量频服。

睡前服,用于补心安神的中药,应在睡前30分钟至1小时内服用,以充分发挥药效。

隔夜服,常用于驱虫药,睡前服用一次,第二天早晨空腹时再服用一次,以便将虫杀死并排出体外。

兑服,煎好的药液兑入少量黄酒服用。目的是增加药力,多用于治疗风湿病或跌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