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教育 - 健康科普

治疗感冒的 6 大误区

作者:何金颖 发布时间:2019年1月16日 浏览次数:2802 来源:诸暨市中医医院

气温骤降,感冒的人越来越多,据了解,诸暨各大医院门诊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比上个月明显增加。医生提醒广大市民:在寒冷的冬季,要采取各方面措施做好呼吸道疾病的防御工作。同时,要正确区分对待普通感冒和流感,及时规范地接受治疗,避免以下6大误区。

1、普通感冒无需静脉输液

有些感冒病人认为打针、输液才算治疗,对医生只给开口服药不满意。实际上,普通感冒症状一般较轻,不必输液。静脉输液有一定风险,会增加感染其他疾病的机会,也可能发生输液反应和渗血,口服药不会带来这些问题。

2、中药也需对症选用

有一部分感冒患者愿意选用中药,认为比较安全。根据中医理论,感冒分为风寒与风热两大类型,风寒感冒的特点是不发热或低热、无汗、头痛、鼻流清涕、咽喉不疼、痰白稀;风热感冒的特点是发热、咽喉疼痛、流浊涕、痰稠黄。要根据不同情况选用不同的中药。感冒时中药也不宜久服,一般只能用一周。

3、注射流感疫苗防不了普通感冒

近年常有患者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自己接种过流感疫苗了还得感冒?这些患者多为普通感冒,因为引发普通感冒与流感的病毒不同,流感疫苗是根据来年可能流行的病毒株生产的,只能预防相应病毒引起的流感,对普通感冒没有预防作用。接种流感疫苗的重点人群是幼儿、老年人和糖尿病、气管炎、肺气肿等慢性病患者。哮喘、发高烧、过敏体质的病人不宜打流感疫苗。

4、感冒不宜滥用抗生素

感冒不一定合并细菌感染,盲目使用抗菌药,不但无效,还可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细菌耐药性增加,病毒变异,导致病情加重。合并细菌感染往往是病情严重的表现,应该看医生,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

5、吃感冒药不能喝酒

感冒药种类很多,其中有一部分感冒药主要含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此类感冒药能缓解感冒时的头痛、发热等症状。但服这类药物时不宜饮酒,因为酒中乙醇进入人体后,可使体内谷胱甘肽迅速减少,致使对乙酰氨基酚生成的一些代谢产物无法与谷胱甘肽结合,而转向与肝、肾细胞结合,从而造成肝、肾组织的损伤,严重时可导致肝坏死。另外,乙醇还会增加对乙酰氨基酚对胃肠道的刺激作用,严重者可引起消化道出血、溃疡。

6、多种感冒药不能同时服用

在服用感冒药时,最需要注意的问题是防止重复用药。“不同品牌的感冒药中,成分重叠的很多,有的甚至只是名字不同,所含成分完全一样,如果同时服用几种感冒药,很容易造成某些成分服用量超出安全限额。”詹松标医生介绍道,“例如对乙酰氨基酚, 单独服用一种对患者肝脏的损害微乎其微,但同时服用两种,则很可能对病人的肝脏造成严重损害。”因此,使用感冒药时一般不要同时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即使同时用几种药物,也一定要确定其中没有重复的或是同一类的成分,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有些人感冒时喜欢同时服用两种甚至更多的感冒药,表面上看,这样更有利于治疗。其实,这样做是大错特错了。如康必得和仁和可立克,它们都含有对乙酰氨基酚。  

目前我国因不当用药造成的肝损害已占所有药品不良反应的近10%,严重的还引起了急性肝坏死、肝功能衰竭甚至死亡。含有扑热息痛(乙酰氨基酚)成分的高效感冒药、阿司匹林、抗结核类的药物等都可能对肝脏功能造成损害。超剂量、多种同类药物同时服用,或长期服用同一种药积累一定量时,或者本身就有肝脏疾病而又不当服药,都会造成严重肝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