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教育 - 健康科普

秋凉了我们应该怎么做

作者:侯春光 发布时间:2018年10月5日 浏览次数:2640 来源:诸暨市中医医院

小的时候经常可以听到一首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是《二十四节气歌》,在以前的农村四时与农事相关,老农们都懂得这首歌,也许他们不能准确地书写出每一个字,但他们懂得这首歌与生活的关切度和意义。“秋处露秋寒霜降”,在霜降前的这五个节气,那是属于“秋”的。

《灵枢·本神》:“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在中国古代,养生理念、规律和方法自始至终是与四时的变化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顺四时而适寒暑”就是养生认识上的内核,在二千多年前人们不但有了很好的总结,而且将它以文字的形式记载、传承下来,《灵枢·本神》就是《黄帝内经》中的内容之一。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说的是秋季养生的规律和道理。记得前几天,有个亲戚送给我家一只鸡,次日凌晨,它按照原来的习惯在凌晨啼叫了,听到声音一愣,久违了,我是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听到鸡鸣了,一看时间,五点一刻,“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原来古代强调的作息是这样啊,中国人的勤劳真不是空洞的说教啊。“与鸡俱兴”,“鸡兴”得早,“人要介早兴?”好多人已经不习惯了。秋季早睡早起有利于收敛神气,使肺不受秋燥的损害,保持充沛的活力。

从中医历代的传承,医生的角度思考,秋季的当令气候是燥,“燥”邪是一个重要的致病因素,“燥为阳邪,其性干涩,易伤津液,”容易出现“口鼻干燥、两目干涩、皮肤干燥、毛发不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津液不足等病症。”而“燥易伤肺”就会出现“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等肺失清肃之症。”“顺四时”就要懂得避邪、祛邪,对付“燥”的一个重要武器就是“润”。 秋燥易伤津液,预防秋燥,秋季以肺脏当令,饮食上应以“滋阴润肺”为原则。

“一场秋雨一场寒,”中秋后,昼热夜凉,气候变化大。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若不注意养生保健,身体容易患病,旧病复发,所以古人称秋季为“多事之秋”也是有一定道理的。“白露不露身,寒露不露脚”, 寒露过后天气由凉爽走向寒冷,人们不应该再穿凉鞋或短裤了,应随时增减衣服,以防止秋凉致病。

有人会说秋天不是要冻一冻的吗?俗话说的“冻九捂四”之冻九,说的就是“秋冻”,“秋不忙添衣”,“冻一冻”对人的健康确实有好处,不过,“秋冻”要选好时机,也不是人人可以“秋冻”的。初秋时暑热未消,时不时地有“秋老虎”光临,气温虽然开始下降,却并不寒冷,这时是开始“秋冻”的最佳时期,最适合耐寒锻炼,以增强机体适应寒冷气候的能力。身体自我调节功能较差的年老体衰者、正在生长发育的婴幼儿和有支气管病、哮喘病、冠心病等病史的人是不宜“秋冻”的。

防治和应对秋燥,人们常常用梨、银耳和百合之类的药食二用食材。梨具有润燥生津,镇咳止喘,清心降火的作用,可缓解“秋燥”,醒酒解毒。生梨性凉,老人不宜一次吃过多,脾胃较弱的人,经常拉肚子的人不适宜吃。民间“冰糖炖梨”食用较为普遍,方法是用梨一个(约100~150克),去皮洗净放入炖盅内,加适量冰糖和清水,炖1小时后,饮水吃梨,有滋阴润肺的功能,适合者不妨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