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对付”任性的孩子
在中医院儿科门诊,经常可以听到家长在就诊之余闲聊,而孩子的任性常常是家长感到头痛和苦恼的问题。
赵女士说,她女儿妞妞今年3岁,近来变得任性起来,什么事都要和大人对着干。早上让她快起床,她磨磨蹭蹭半天不肯穿衣服,顾自己在床上玩,就是不理人;吃饭前看见喜欢的零食、饮料拿来就吃,不依她就哭闹着不肯吃饭;吃完饭,她非要自己拿着碗去洗,结果碗掉在水池里摔碎了,“你让她去做的事,她偏不去做;你不让她去做的事,她偏去做,真拿她没办法……”
“这还算好的啦,我家儿子跟我去商场买东西,看见喜欢的就要买这买那,满足不了就哭闹,甚至于打滚,我都害怕带他去商场了。”王女士无奈地说。
其实这样的困惑,有孩子的家庭几乎人人都经历过。在幼儿心理成长过程中,3—5岁正经历人生的第一“反抗期”。这时期孩子活动能力增强了,不再像以前那样听话,凡事总想摆脱大人的约束,试一试自己的能力,但其自我表达能力还比较差,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可无法很好地表达,一旦达不到目的,就认为有人触犯其“权利”,或者感到不满意就会用发脾气、跺脚、打滚、哭闹等方式来宣泄和抗议。
对孩子的任性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对待。对一些正当的行为,如要求自己吃饭、自己穿衣戴帽、自己收拾玩具等,家长可以进行耐心的、正确的辅导和训练,让孩子自己来完成。对一些不正当不合理的要求,对年龄小没有足够理解能力的孩子,不要与其讨论“你这样做对吗?”,因为其还没有发育到认识错误的水平,家长只能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安定情绪,或者采取不理睬的方法来进行冷处理。不要孩子一闹就满足要求,使其误以为这样做是可以达到目的的好方法,而不断重复这些行为,导致任性。对已有理解能力的孩子,家长对其的任性行为要通过积极沟通,及时教育纠正。
家长对孩子任性的矫正,也要注意自身的问题,一是要注意家庭成员间态度的一致性,要让孩子从家长的态度中明白对的或错的;二是态度的一贯性,不能自己不高兴时对合理的要求也不同意,高兴时就无原则地同意不合理的要求,听之任之。从中医的角度来看,任性的孩子常因情志不遂,而易致脾虚肝旺、肝脾不调,出现性情急躁、动则易怒、纳少、便干等症候。因此,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中也要注重孩子性情的正确引导与矫正。